第51章 緬甸新局和移民工作(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51章 緬甸新局和移民工作
李思華與馮百駒等人已經對接下來的緬甸行動進行了多次詳細的探討,新的策略基本定型。
在馮百駒等緬甸黨組織的努力下,經過兩年的運營,我黨組織在緬甸的隱秘存在已經比較穩固。
從根據地前後派往緬甸的黨員,超過了兩千人,而在當地發展的黨員已近四千人,總計接近了六千人的組織規模,已經分佈到了若開邦、欽邦、克欽邦、撣邦等幾乎全部緬甸的省份。其中“少數民族”的黨員就超過了1500人,黨組織已經滲透到了緬甸主要的所有“少數民族”中。
黨組織在若開邦等地,開設了上百個各種型別的公司,掩護黨員在各地的活動,提供基本的活動經費,也作為情報站點。由於這兩年主要是潛伏活動,沒有與緬英當局有直接沖突,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損失的狀況。
透過偽裝一些從香港、南洋等地來的華裔和少數西方面孔的馬甲,已經與不少緬英當局的上層人物建立了關系,這也是情報和掩護的需求。
前後派出緬甸的部隊,已經超過了一個團,差不多是四千人的規模,他們分散化妝成各種貿易馬幫,甚至直接是土匪,滲入了若開邦、欽邦、克欽邦和撣邦等主要目標區域。目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各邦山區移民基地的建設,以及護衛物流線路。
目前已經在五個邦中,選擇了超過100個潛在移民點。選擇的條件是,周圍緬英統治基礎薄弱,安全性較好,能夠提供基礎物流條件,且已經有一定農田或具備可開發農業的條件。這導致不可避免地與地方勢力沖突,在若幹地區,都爆發了我們隊伍與地方勢力武裝的交鋒,由於戰鬥力的巨大差距,基本上我們都消滅了敵對的地方勢力武裝。
緬英當局,現在對屬於我們的“緬華自治軍”、“阿華自治軍”等也已經知道,當然它們有警惕,但警惕性還不算太高,基本上視之為地方勢力之間互爭地盤的戰鬥。由於都在他們本身就控制薄弱的山區,並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
移民已經進入了20萬左右,在70個左右的移民點。今後將依據李思華提出的“標準鄉寨”進行移民規劃,基本上還是5千人一個移民點。移民實施完整的組織化,先在海南學習鄉寨的管理和生活,組建起黨組織、民兵組織和鄉寨政府,然後整體移民到某一個移民點,或在某個移民點建設多個鄉寨。目前的困難是,移民點缺乏基礎設施,又在山區,生活還是比較困難,還不能實現完全的自給自足,需要透過物流從外界輸入支援的物資。
不過移民的心理狀況還比較穩定,政治上的積極性也很高。畢竟相比他們原來在大災中要餓死的狀況,現在的情況已經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緬甸現在的物流供給至少能保證他們基本能吃飽飯。
在最重點的若開邦,我們已經消滅了當地上層的獨立勢力,實際上他們也只有幾百人的規模,構不成軍事上的威脅,這主要是從政治上決定的。目前阿拉幹人,基本上已經將“阿華自治軍”,認為是阿拉幹人與華人聯合的獨立勢力,而透過部隊,在當地開始訓練組織遊擊隊,也吸收了一些阿拉幹的貧苦青壯。
緬人的主要獨立勢力,集中在東南平面和丘陵地區,目前與他們保持著距離,雙方沒有發生沖突,就緬人獨立勢力而言,他們現在還不清楚我們的情況,對我們所知甚少,模糊的認識是這是華裔與“少數民族獨立勢力”的勾結,大家面對英國殖民者的立場是一致的,但從大緬主義的民族主義出發,他們對我們又是警惕的。
至於其它“少數民族”的獨立勢力,目前在各個移民點附近,爆發了一些沖突。但整體上,我們還沒有對他們進行毀滅性的打擊,目前部隊還不夠,而且也要避免打草驚蛇。
為了保障糧食供應,目前我們在貿易上的主要方向,就是盡量掌握最大份額的稻米貿易。同志們避開了英國人直接掌握的份額,也沒有去驚動印度齊智人的稻米種植高利貸生意,而是在終端貿易上發力,利用越來越強的資本優勢,佔據了稻米收購的主要份額。
在充分了解緬甸方面同志們的情況後,李思華指出,接下來要預防的一個緬甸的巨變,那就是因為經濟危機,英國不會再讓印度人作為剝削的二傳手,而是將緬甸從大印度中獨立出來,由英國人直接管理。這意味著,未來兩三年,英國自身在緬甸的管理力量會增強。
英國自己管理緬甸,一定會加強對緬甸人民的剝削,這必然會激化緬甸的獨立勢力的鬥爭。李思華知道,後世緬甸的獨立建國勢力,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
李思華指出,在英國直接統治緬甸下,我們要利用緬人獨立勢力,讓他們吸引英國人的全部注意力,而我們則要在其掩護下,盡量隱秘地實現大發展。
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們在緬甸的全面攻勢,應該最快在1932年,即2年後開始執行,很有可能還要拖延到1933年。在此之前,應該盡量規避與緬英當局的直接沖突。當然,如果不可避免,那麼先要以遊擊戰形勢騷擾緬英當局,充分利用其在緬甸駐軍過於稀少的弱點。總之,要避免暴露全部實力
,努力讓緬英當局認為,只是少量和小股的地方獨立武裝運動。
英國在1929年這一次的大蕭條中,受損相對於美國較好,但也就是比較而言,其整體的工業産值仍然下降了23,對外貿易下降60,而批發價格下降了2。
英國應對大蕭條的辦法,就是用高額關稅,讓自己關起門來過日子。英國有當時最龐大的殖民地,因此加強了對殖民地例如緬甸的剝削,依靠這龐大的內部市場,維持了相對其它列強較好的經濟表現,例如相對於美國和德國,。
根據緬甸的上述情況,新的策略主要決定如下:
一、海南大規模的軍事訓練已經開始,預計很快會增加到10個師的規模,2年內則將完成全部30個師的初步訓練。而最初的10個師,會在2年內完成逐批滲入緬甸。為方便行動,前期先輕武器化,重武器要選擇時機、規劃行動,逐批運輸進入。10個師的兵力,先實現對移民區的完全保護,訓練民兵,消滅各地的地方獨立勢力,用幾十個不同“獨立勢力”的旗號進行掩飾,分佈於首批的5個邦中。
二、移民開始大規模擴量。目前航運力量已經具備,可以實現一次性十萬規模的人口投送。因此決定在1900萬移民,移民要與當地農民、山民實現廣泛混居,例如將一個鄉寨,裂變為兩個。在300萬移民的基礎上,要至少吸納土著居民200萬人,實現對500萬人的實質控制。
三、廣泛地強化民兵組織建設。500萬實控人口,按照1:6的規則,可以實現80萬民兵組織。民兵實現步槍、子彈、手榴彈或手雷)的3件套輕武裝,同時運輸大量炸藥,廣泛學習和使用地雷技術。這樣,預計花費2000萬美元,可以實現對民兵的武裝化、訓練和基礎彈藥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