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出發與登陸墨美(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1章 出發與登陸墨美
3月底的一天,6500噸級的“中海號”貨輪,正在駛向美國。
說是去美國,但途中會先到美墨邊境的伊莎貝爾港附近墨西哥的一側,已經抵達附近的墨西哥“黑幫”工作小組,會在那裡接應,大部分人員會在那裡下船。
李思華則帶著開辦明面馬甲公司的少數人員,直接到德州加爾維斯敦港,然後其中到紐約的小組,會乘坐美國的鐵路,抵達東部。
留在墨西哥的大部隊 ,部分人員將留在當地,協助墨西哥部分的計劃,而其餘人員,則會在之後偷渡墨美邊境。
這樣行動的原因,是盡量減少明面上直接到美國的人數,否則光在進入美國這一關,可能就會出岔子。美國終究是帝國主義強國,出入境可不像墨西哥那樣的一片混亂。
不過德州在美國,也算是一個異數。它是唯一以原來獨立國家的身份,加入美國的州,因為獨立建國過,所以獨立的火種,大概從來沒有完全熄滅。後世到了二十一世紀,德州獨立反而聲勢壯大,成為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運動,雖然說大部分只是做秀,但也不可否認,其中未嘗沒有三分認真的味道。
所以這個州獨立性很強,這裡的人也一樣。人人帶槍,是德州在美國很著名的特點。這裡是美國最南部,但是那種“西部牛仔”的風格,反而似乎更明顯。不過這種特點,有助於我們部隊的偽裝,只要沒帶重武器,連警察也未必注意。
這一次李思華帶了直屬團的一個營,800多人,以及一些挑選出來的文職同志,還有在香港前後積累起來的,相對可靠一些的西方面孔,克林特和丹尼爾自然也在其中。總計人數差不多達到了1千人。最後只有幾十人,會從美國波特蘭“合法”入境,絕大部分人則只能偷渡墨美邊境。
船上,李思華正在研究著工業門類。雖然還是人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初期階段,但門類的繁多,也讓她有點頭暈耳花。
她將此次獲取工業裝置、技術和人才的目標分為兩類。她非常清楚,1929大蕭條危機,是從美國獲取各種工業技術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機會。蘇聯都曾經從這一次危機中在工業技術上收獲不菲。而對中國來說,如果不想未來依靠蘇聯,那麼這一次就是最好的機會。
在這個時代,各國之間除了少數先進的軍工技術,以及大資本家認為具有重大壟斷價值的少數科技,各國對於“普通工業技術”的限制,並不嚴格,賺錢更重要。尤其在危機之中,平常的很多限制都會被開啟,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平常的時候,價格非常昂貴,買都買不起,只有危機階段,才是購買的良機。
李思華將目標工業分為了以下兩大類:
第一類是最重要的重化工業,除了“軍工三項”,即鋼鐵、機械製造和化工以外,她的計劃主要還包括以下門類:
1採礦煤炭、金屬、非金屬); 2石油開採;
3電力火電、水電、輸電網路); 4石油化工;
5化肥合成氨等); 6材料石化、合金等);
7冶金; 8建材水泥、玻璃等); 9輪胎; 10儀器儀表;
11汽車; 12造船; 13航空
14 交通; 15無線電通訊。
包括軍工三項在內總計18個大的門類,當然這些大門類之下,有非常多的小門類,單單一個機械製造,從工業母機到各種專用生産線,至少可以分出幾十個小門類。
第二類是重要性相對低一些的輕工業,主要是民生工業。輕工業主要包含兩種,一是以大農業即農林漁牧的各種初級産品作為原材料的,例如紡織、食品和造紙業。二是以重化工業的産品作為原材料的,例如腳踏車、手錶等。
這兩類中包含的具體門類,那就太多了,重要的包括食品加工和包裝、紡織業、製糖、食用油、造紙、金屬製品、文化用品、玻璃和陶瓷用品、皮革、傢俱、飲料等等。
李思華知道,在重化工業領域,有了資金後,她的計劃也只能是在危機期間,才能夠購買大規模的工廠和生産線,平時太引人注意。總體上她的計劃,在重化領域,追求的是全而不是大,也不是深。國家的底子太差,她的計劃也只能是先打下基礎。
至於二戰前後重要起來的一些産業,例如無線電通訊、雷達、電器製造、半導體等等,除了無線電外,其它很多科技,還沒有具體的影子。只能是先籌備,蒐集一些早期技術研究的成果。總之,還不是當期的急務。
當然,就算美國計劃成功,資金也沒有那麼多。按照她對重要工業門類的梳理,上述這個“打基礎”的採購,可能就需要2000~3000個工廠,如果現在繁華階段在美國,平均是80萬美元一個小廠,在經濟危機階段,假設對於破産工廠,能夠以20萬美元一個收購,即打了75折,那麼也至少需要5億美元。全部收購,如果在破産的3年內完成,那麼每年需要1.7億美元,高峰的191年也許每年就需要2億美元以上的收購資金。
再考慮
到聘請技術人員、熟練工人,運輸安裝,以及10個師的武器彈藥、本土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教育訓練等,至少還要加上2~3億美元。所以要達到理想和完美的效果,需要的資本總和會高達7~8億美元。
壓力如山,李思華自嘲地笑了笑,我能賺這麼多錢?前世也沒發現自己有賺錢的天賦啊。不過她振奮精神,自己就不是來賺錢,自己是想辦法來搶錢的,到了此世已經有證明,自己很擅長搶錢。
三年時間,8億美元,李思華嘀咕著。這個時候如果有其他人知道她心中的野心,肯定都認為她絕對是個瘋子。因為1929年美股達到當時的歷史高峰時,總市值不過六七百億美元。
4月17日,船隻正在透過巴拿馬運河,李思華從船上望去,心裡很有感慨。這條運河被稱為“世界橋梁”,是十九世界西方列強在美洲爭奪的核心要害之一,美國、英國是主角,但法國、德國也加入了爭奪。不過發展到現在,美國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對於巴拿馬運河的獨佔權,已經近在咫尺。一切都是國力變化導致的,美國越來越強大,而英國越來越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