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從德州到全美佈局

李思華到了德州的首府奧斯汀後,就開始緊張地執行在美國的全面佈局。時間不算很寬松。

她以香港的“安達集團”的名義,在奧斯汀註冊了投資公司、國際貿易公司和海運公司等一系列公司,拜訪了德州的很多牧場和農場。在當地的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的眼裡,這家集團已經開始佈局的是,一個投資農業並進行農産品和肉産品國際貿易的産業鏈,出口市場的重心是亞洲,美國是其生産和進口基地。

接下來,這家集團招聘了超過上百名員工,這些員工以美國白人為主,還有少量的華裔,這讓他們對自己的判斷更加確認,這就是一家普通的國際貿易公司。

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一家叫“安華集團”的投資公司。

引起他們關注的是另一家拉丁人開辦的公司,據說他們已經收購了在美國上市的一家垃圾股的殼公司,並改名叫“安利股份”,其招聘的規模,讓他們吃驚,已經超過了1000人,這是要大幹一場嗎?更值得高度關注。

他們更沒有注意的是,幾十個從事各種不同行業的初創公司,被一些歐洲移民和拉丁人註冊。而在東部的美國心髒紐約,幾十個金融中介公司,也正在成立。

在紐交所,幾家不知名的垃圾上市公司,悄悄地更換了大股東,沒有人注意這些垃圾股,在紐約更沒有人注意其中最早的是一家日用品公司,改名叫了“安利股份”。這家上市公司更換了大股東後,低調地在德州那個偏遠的地方購買了大樓,開始拼命招聘。

少數股市上嗅覺靈敏的人,開始購買安利的股份,卻發現價格在一個月時間內,就不知不覺已經上漲了幾倍,而且很難買到。

安利的公司大廈裡,燈光徹夜不息,克林特等人在多個教室裡,精神亢奮而有點瘋癲地傳授著一種偉大的新商業模式——傳銷。不止是他們這些講師亢奮,更亢奮的是臺下的聽眾們,那一千多美國的年輕人。

他們聽到了什麼?一個能讓自己成為百萬富翁的商業系統,一個新時代最偉大的商業新模式,一個將百貨商店這些賺大錢的中介商拋開,把他們的利潤變成他們這些傳銷員收入的偉大設想。人生的大機會,怎麼能不去把握?他們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一套理論,訓練自己模仿臺上的講師們,以流利的言論、嚴密的邏輯、熱情的態度,嚴謹的計算,來折服那些羔羊們。

臺上的克林特手舞足蹈:

“我們是一支不穿軍裝的部隊,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

“這個行業沒有失敗者,只有放棄者。年輕的時候不拼命,你要什麼時候拼命?”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要麼你講究,要麼你將就。美好的生活就是拼出來的,上升一個級別,你就甩掉了美國的幾十萬人。”

“想一想,只要你們到了皇冠、鑽石級別,你們就會成為百萬富翁。你一切的人生理想,就能得到實現。”

臺下的年輕男女們兩眼放光,有的低頭奮筆疾書地記錄,有的睜大了雙眼聚精會神,顯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他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李思華在外面看了一會,搖了搖頭走開。她想,這就是傳銷這種騙術的厲害——集體催眠,少數人或有懷疑,但在邊上大部分人的狂熱之中,很容易自我懷疑,是自己沒有能理解,然後很快就會被這一套邏輯洗腦。 而在執行中,他們會不斷自我強化這一套“正確的認知”。尤其現在,這個世界對於傳銷還沒有一點點提防。她想起前世,傳銷在國內肆虐幾十年,反複打擊,也沒能去根,尤其在廣西等幾個比較貧窮的省份。

前世的傳銷理論就是來自美國,她撇了撇嘴,現在嘛,先請你們美國人,體驗一把最新的商業模式,這個你們偉大的、不可思議的發明。

安利計劃是美國系列計劃中的一個重要子計劃。為了配套這個計劃,除了招聘和培訓傳銷骨幹外,還啟動了多個配套行動。

東部團隊緊急花了200萬美元,並購了一家制藥廠,改造成一家保健品廠。生産接下來會大肆宣揚的保健品,原料萃取自東方神奇藥材,然後用現代科技合成,據說能改善多種人體“亞健康”,這是最新的科技名詞,包括睡眠不好等一堆症狀,非常神奇,價格自然不菲,適合作為傳銷道具。

這家廠還會生産新增了東方植物萃取液的牙膏等,有沒有宣傳上吹噓的那些功能性的作用不知道,但至少芳香好聞啊。這些動作的另一方面,是李思華在給海南的藥材找一個市場。那個保健品的功能,也不是完全吹牛,多少是參考古代漢方的。

李思華還拿出了一套設計,參考她前世印象深刻的一些日用品和包裝,讓東部小組去日用品廠家,定製産品,內容其實都一樣,但這些新包裝、新款式,可是大眾聞所未聞,一看就是高階大氣上檔次的。

美國這個時代的生産效率簡直沒得說,僅僅30天左右,除了保健品廠的主打産品,還需要一個月左右,其它定製的樣品,都已經在東部準備好。

而20天之後,這一批“火熱雄心”的傳銷骨幹,就

會去往20個美國的主要城市,以當地安利辦事處為基地,建立起一張龐大的、而且迅速擴張的美國傳銷網路。

李思華當然不會把希望都寄託在同一籃子的雞蛋上。

百事可樂的配方、專利和品牌被僅僅用3萬美元就買到了手。歷史上這個能夠與可口可樂對抗的超級企業,這個時候卻是最悲慘的時刻。1923年破産,其後幾年都沒有人感興趣,創始人曾經想用5萬美元的價格,將之賣給可口可樂,結果換來的是可口可樂高層們,在公司會議上的集體鬨堂大笑。歷史上百事可樂,一直到1931年才重生,逐漸成長為可口可樂的宿命強敵。

李思華將百事提前截胡,她當然不知道能不能讓百事可樂重生,聘請的職業經理人有沒有這個能力,估計大機率是沒有的。但她需要的,只是短期的炒作噱頭,一家財團重金重塑百事可樂,意欲挑戰飲料霸主可口可樂,這個噱頭足夠了。騙不過可口可樂無所謂,騙得過股民就行。

一個意外之喜是卡特彼勒公司的股權。它是未來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和礦山裝置等方面的龍頭老大,簡直就是奠定李思華計劃中的基建能力的最佳選擇。而這家公司在1925年由兩家機械公司合併,目前由於新産品開發週期遲緩,資金上的壓力很大。歷史上,他們的新産品推土機是到1929年才開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