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建設與募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6章 建設與募兵
時間不能浪費,4月29日,這7+2的九個臨時部門就開始各司其職,全力組織和運轉起來了。不過人手實在是緊張,隊伍只有三百多人,漁村現有的壯勞力總共也只有一百多人,合計不到五百人,那麼多項的工作,自然人力緊張。
根據協調,主要的人力先投入了港口的建設,尤其是堤壩建築,完成小港口的建設,才能保證物資的供應和其它工作的順利開展。
淇澳島不缺山,島上高山連綿起伏,100米以上的山有18座。考慮的主要是運輸問題,所以選擇的就是最近的山峰,進行開山炸石作業。一早部隊就到了現場,安排部分士兵先挖開土方,露出石頭後開始佈置炸藥。另一些士兵和漁民勞力,開始夯土整平從炸石場到海灘的碎石運輸道路。也有一部分士兵和漁民被安排去砍伐竹林,準備開始製作竹筐。
而兩艘汽輪今天將出發,去運回留在中山的馬車,畜力在這個時代還是很重要的,並且已經電告在中山的管事,購買一些建材、牛馬和大車,以及牛馬飼料,讓汽輪從中山的唐家囤港口運輸回來。基建的需求,必須擴大在島上的運輸能力。
華海航運,近期已經透過李家,在香港聘請了十來個專業人員,將基礎的攤子撐了起來,幾個留在香港的同志或者同志的家屬,也被安排進入了華海航運,以便控制住公司的管理。所以現在華海看起來,已經是一家近二十人的,正常發展中的航海公司。
今天華海聘請的兩名工程師,也會過到淇澳島,他們會指導堤壩的修築。
下午,李思華送別了募兵小組和海運小組,募兵小組去山東,有12人,還派遣了一個排的隊伍負責保衛工作,總計44人。而海運小組有7人,他們去上海,與在上海招聘的海運人員一起,組建兩艘大船的航運團隊。兩個小組都透過汽輪先到中山,然後在唐家囤找船去山東和上海,尤其是募兵小組如何攜帶武器,就要靠他們自己發揮聰明才智和能動性了。
白天忙忙碌碌,安排好基建、後勤等工作後,直到傍晚,李思華才有時間和武器小組坐下來協商,武器小組包括曹子卿、唐幹林、另外幾名軍事組成員和這一次新加入同志中相對熟悉軍事的幾位,其中一位是李樸,三十歲的他也曾經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雖然沒有正常畢業,但基本的軍事素養是有的,也曾經參加過粵軍,擔任過營長,後因接受我黨革命思想而退出粵軍,其後主要在廣州配合劉爾崧從事工運工作。
她全面地介紹了在上海目前進展中的武器採購,透過美軍少校,可以搭建起與美火商的採購通道。然後她介紹了自己對此次武器裝備採購編制的基本內容,以及如此設定的原因。大家都非常激動,這無疑是大手筆。
李思華要求武器小組基於她的編制設想,先用幾天時間深入研究編制,形成細節的採購計劃。然後再出發去上海,接替並不太懂武器的李家管事,與美火商進行專業的談判,完成採購。武器裝備需要在海輪南下前,送抵上海,然後裝載到海輪上,用海輪運輸回來。海輪中途還要在青島港口停靠,將募兵群體接上,然後武器和人員一起,運回淇澳島。
一點時間都不耽誤,吃過晚飯後,政治思想課又開始了,戰士們已經熟悉了這種方式,而新加入的同志們則很好奇。這個時代本身電力尚未普及,晚上也做不了其它工作,所以上政治課他們都可以理解,但未必有多麼重視,他們以往熟悉了各種領導和運動中的演講和培訓。不過隨著李思華的講述,他們的神情變得越來越專注而嚴肅。
李思華今天的教育培訓,是談我黨需要一隻怎樣的軍隊。
“我們這只軍隊,目前還是遊擊性質的孤軍,其實尚未達到我黨真正需要軍隊的標準。”這句話讓他們一愣,她是說我們的軍隊還不夠強嗎?
她首先解釋了我黨的基礎是工農聯盟,因此需要建設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理論,接著說:“要建設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需要怎樣的一隻軍隊呢?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軍事體系,而不僅僅是一隻孤軍。這個軍事體系,需要有進攻、守衛和基層的三重體系。進攻的體系就是我們類似我們今天正在建設的黨軍,是伸出去打人的拳頭。而守衛的體系需要有地方黨組織領導的地方二線武裝,他們在一線軍隊進攻的同時,能夠進行支援,並在敵軍進攻根據地的時候,進行周旋和守衛。”
“基層的體系則是民兵,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將老百姓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自衛能力。民兵能夠抵禦少量敵人的進攻,保護村莊和農業生産,同時形成區域面上的廣泛而嚴密的情報網路,使得敵人如果進入根據地,就變成瞎子和聾子,而我們則享有最清晰的情報,這就能構成巨大的資訊差距,彌補我軍可能的軍事力量差距。”
“這樣的三層體系,就能構成一個由上到下,又由下到上的雙向體系。由上到下,使得我們黨組織透過這個體系將我黨的政策和軍事組織深入基層,將根據地所有的資源和人力統合起來,向一個方向發力。而由下到上,則是因為根據地所有的人力都被組織起來,反過來能向黨組織提供最大的
資源組合,使得我黨得以發揮遠超常規軍事想象的能力。”
“所以我黨需要的,從來不是單純的軍隊,如果只有軍隊,那只是脫離民眾的孤立力量。我黨需要的,是一個被強大正確的政治思想統合起來的軍事體系,是體系而不是單兵。”
“軍隊是魚,人民是水,魚水一體,魚才能保持最大的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能夠擴軍,是因為我們搶劫了英帝國主義的銀行,但這是短期不得已的戰術,可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今後一直都能夠這樣做,哪有那麼多的帝國主義銀行好搶?”
戰士們都哈哈地笑了起來。李思華繼續說:
“所以不要混淆了短期戰術和根本戰略,短期透過特殊手段,加速尖兵部隊的建設,正是為了長期能夠建設農村革命根據地。終究,我們需要建設的,是軍事體系,而建設這樣的軍事體系,才能保證我們是人民的軍隊。”
“從理論上,這就是我們未來行動計劃,需要實現的根本目標。”
李思華的培訓內容,對新來的同志們而言,是開啟了思想的新天地。她的培訓,最厲害的就是嚴密的邏輯和系統化,你可能因為本能的直覺反應,一下子不同意她關於某個單點的思想,但等到她一整套邏輯說下來,就會讓你覺得她關於那個單點的思想,也是正確的。新同志們,開始覺得原來的認知被打破了,新的思想方向,似乎大門被逐漸開啟。
忙碌的一天結束,李思華疲憊地回到了窩棚,隔壁窩棚戰士們的呼嚕聲,讓她一時難以入睡。她靜靜地想著,世事如棋局局新,我的新局已經開啟,會像我計劃的那樣順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