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界基地遷移(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4章 新界基地遷移
接下來的幾天,是非常忙碌的幾天。除了準備遷移的具體事務,李思華焦急地在等待曹子卿他們的訊息。
4月20日,曹子卿他們的電報終於從香港被送了過來,現在部隊透過電報的通訊,是李思華設計的一套密語,這是她的老本行了,畢竟是學軍事通訊出身的。不過電報能傳送的資訊有限,將曹子卿簡單的彙報總結出來就是以下幾點:
1、他們於4月19日,順利抵達泗東山區域隱蔽。並已派一個小隊化妝到淇澳島偵查。
2、電報聯系,目前只能透過中山縣的電報房。他們已經在中山接到了李思華派去的一名管事,這是曹子卿部出發前就說好了的,李思華返回新界立即就安排了。在地圖上就可以發現,當時沒有珠海市,中山可謂是最近的一個廣東城市了。離開他們潛伏地點不到30公裡,單日可以完成聯系。
3、接下來,他們將完成明暗兩面滲入淇澳島的工作,在淇澳島立足,在管事的配合下,保證在5日後,即可以在淇澳島南沙彎碼頭,迎接李思華船隊的到來。
讀完電文,李思華鬆了一口氣,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下來。她想了一會兒,草擬了回電電文:
1、我們需要全部將淇澳島拿下,對淇澳島數百人的居民構成,必須立即全面調查,能買下其土地就買下,不能買下的,以發展漁業和運輸碼頭的理由,全部僱傭。不願意賣土地的,盡量租賃完成掌控。
2、4月27日,她將開始執行遷移計劃,預計4月28日前抵達淇澳島。曹子卿部必須在碼頭等待,但不能以軍隊的形式出現。
3、已經到達淇澳島的小隊,進行初步的地理勘測,選擇好各項功能區域的分佈。
在曹子卿部出發前,她讓他帶了一筆銀元隨行,所以曹子卿部現在是有充足的資金的。
其後的幾天,李思華將精力,都放在了和劉爾崧熊豪他們領導下的同志們溝通上,李力勝同志桀驁不馴的名氣,已經在他們中間傳遍了,不過顯然絕大多數同志對她並沒有惡感,他們對她更多的是好奇。
他們現在知道,李力勝同志是這只部隊的創始人和領導人,而這只部隊拯救了他們,年輕人愛憎分明,怎麼會對她有惡感呢?而且這個女子居然能夠自己獨立建立一隻革命軍隊?聞所未聞,對於少數的年輕女同志來說,嘴上不說,但李力勝在她們的心中無疑是偶像,我們女人也能做這種大事啊。
領導們雖然沒有發放李思華的小冊子,但很多士兵那都有,有些人也偷偷地讀過了,很多人其實是很震撼的,他們沒有那麼強的理論基礎,多數人文化程度也有限,但確實有些人覺得很有道理。
而對於這只部隊,年輕人就更是羨慕,甚至有些仰慕。部隊的武器裝備,軍人的風範和服裝,嚴明的紀律,就算是現在無法進行武器訓練,單單室內和野外的相關訓練,也讓他們大開眼界,想著參軍的不在少數。
所以熊豪劉爾崧他們的說服工作很輕松,他們逐一與被挑出來的同志談話,大多數都爽快地接受了參軍的任務,甚至有點興高采烈。只有少數幾個拒絕的,或者是因為家庭特殊原因,或者是因為有些當初的黨的工作,還有待收尾或短期無法結束。這樣下來,最後確定有50多位同志留在李思華部隊參軍。
李思華很滿意這個結果,數天之內,她逐一與這50多位同志談話,以熟悉、瞭解和初步評判他們,研究未來他們負責哪一方面的工作比較適合。
時光流逝,幾天後,準備工作就要完成了。李思華部和劉爾崧都不知道,廣州的國民黨當局,已經因為英國人的壓力發生了重大變化。
4月18日,原來停泊在香港的英國遠東艦隊一部,出現在了廣州皇浦港外,艦隊還向海灘開了幾炮,幸好海邊人群看到艦隊早已逃走。不過這個行動還是讓國民政府慌得一批,上躥下跳。可是又能怎麼樣呢?對“兇手”的追緝毫無進展,那批匪徒向北而去後,就是找不到蹤影,駐紮在廣州北面幾個城市的粵軍,都被搞得雞飛狗跳,反複詳查有沒有幹下滔天大事的狂妄之徒,可都是毫無發現。
李濟深和錢大鈞果然被丟擲來,給英國人交待。蔣介石本來就要搞李濟深,想讓他滾蛋,這個軍閥可不服氣他的領導。錢大鈞是蔣介石的親信,這個時候也只能犧牲一下。結果李濟深和錢大鈞都被迫下野,廣州事務暫時由牽涉較小的古銀芬負責。
英國人也知道,以國民政府在廣東的混亂治理,光是施壓,也未必找得到兇手,他們開始發動自己在華的情報網路,試圖自己親自來找出兇手,不過一時還沒有進展。
4月25日,熊豪等向李思華告別,他們將第一批離開,劉爾崧會一直留到最後,他負責組織熊豪等人離去後,其餘同志們和家屬的行程。有一批同志和家屬,暫時需要安排在香港,李思華安排幫助他們進行安置。
她還向熊豪他們交了一筆他們眼中的“鉅款”,大概相當於銀元50萬元,放在香港某銀行的賬戶中,熊豪指定的人員,可以隨時彙款到指定賬戶。她向熊豪開玩笑說,很快部隊
就要行動起來,她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正常向上級交黨費,所以就先交一筆“特殊黨費”。她當然可以提供更多的資金,但她覺得,按照自己的計劃,資金才是用在了刀口上,更有效率。
回到新界後,她指揮電報往來,已經完成了2艘2500噸“巨輪”的交易,在香港的多個馬甲賬戶將相當於60萬美元金額的多種外幣,電彙到在上海開設的多個馬甲賬戶,並兌換成美元,這些美元最後又全部彙合到“華海航運”的花旗銀行賬戶中,最後按照購船合同,分批支付給出售這兩艘巨輪的美國航運公司。
她在上海的航運小組,正以高薪在上海招聘,兩艘海輪需要的船員隊伍,這還是比較頭疼的,船員還比較好招,但船長、輪機長等關鍵崗位很難找,在當時的情況下,國內的遠洋航運並不發達,主要都是依靠西方人的海輪,找個中國船長確實困難,目前有兩三個標的在談,但還沒有最後確定。但無論如何,她不希望用兩個西方人船長,那樣隱患太大了,她電告管事,原來這兩條海輪上的中國籍技術船員,雖然人不多,但即使薪水給雙倍,也要挖過來,至少他們比較熟悉這兩艘船的情況,她要求將這段時間停泊上海的每一條海輪,都去摸一下,看看有沒有適合的聘用物件,在香港這面也在招聘。
李思華嘆了一口氣,海運這件事實在是讓她煩惱,這年頭各種方面懂技術的中國人實在太少了,留下的同志中有三人曾經跑過海運,但都只是那種近海海運,幾百噸的汽船在廣東沿海跑船,對於真正的遠洋航運,卻是半吊子。不過她還是計劃以這三人為基礎,建立起自己的遠洋海運管理小組。當然,現在還不能說,她準備先把所有同志都帶到新基地,培訓一段時間再說,需要給他們建立起正確的思想基礎。
不過想到在這批同志中發現的一個年輕人,她就露出了笑容,簡直是意外之喜!這個年輕人叫蘇琪南,是個內心火熱而熱情的年輕人,他對這只部隊非常喜歡,對於參軍極為熱誠,被批準後歡欣鼓舞。
李思華和他聊天的時候,不經意間瞭解到他有一個堂哥叫蘇億徵,這個名字好熟啊,是誰呢?李思華努力地回想著。
突然她反應過來,當時武漢國民政府勞工部部長似乎就叫這個名字,而蘇億徵她在黨史上也瞭解過,這位老同盟會員在1925年加入了我黨,在黨的五大、六大都是最高層之一,但他1929年就因病去世,所以後世名氣不顯。不過最重要的,是蘇億徵本人就是淇澳島人!他在淇澳島長大的,蘇家就是淇澳島唯一的“大族”了,雖然這個大族也只有幾十人。
這讓她激動起來,馬上問蘇琪南:“你堂哥是不是在武漢當汪精衛政府的勞工部長?”
蘇琪南有點詫異,說:“你也知道啊,就是他。”
李思華又問:“那你是不是也是在淇澳島長大的?”
這下子蘇琪南可驚呆了:“你怎麼知道的?”
李思華呵呵地笑了:“呵呵,我就是知道。”她沒有解釋原因,蘇琪南一頭霧水,實在想不通她是如何知道他們家是從淇澳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