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捧麥 六房太太全死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三十一捧麥 六房太太全死了。……
去姑娘坡並非一時意氣, 而是事關邱府上下所有人的存亡。如今邱府大房命隕,小姐瘋傻,二房消沉, 六房傷潰, 獨獨一支三房雪樵和老管家賣力支撐。而作為邱府原本的權力核心, 邱守成卻在這個時候生死未蔔。他的存在就像清末的溥儀,是這個王朝的最後一聲詠嘆。
俗話說, 擒賊先擒王。要真想解放邱府,就必須先找到邱守成, 以他的命令去要求那些人站起來, 那些跪慣了的人才能真正站起來。否則站起來了, 也是像跪著, 不是所有人都能天生覺醒出獨立, 割捨掉奴性。邱府中的大部分人都像那位管家爺一樣, 視邱守成為天,天要他亡,他不敢茍活,天要他生,他必竭力求存。
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找到邱守成。以周鐵生對他的瞭解,他現在一定躲在某個地方,彈琴作畫,養狗遛馬。世情的慘烈永遠與他無關,他和西南商會裡那些同僚一樣,早已失去對抗風險的烈骨, 被錢欲滋養,只會一味吮吸享受。遇到事情,躲開就好了。哪怕清廷倒臺, 新總統上位,哪怕縣令爺一年換三個,辭水三年不下雨,都跟他這位富貴爺無關。
至於什麼邱府存亡,更是放他孃的屁!邱府存亡跟他有什麼關系?六房太太全死了,全府上百口人全死了都不打緊。大不了就學他父親,等風頭過了,拿一杆大槍,找一塊寶地,一座新的邱府很快就圈起來了。這是邱家老祖宗教會他的本領,人生在世,自私有時也是一種才能。
馬蹄踩踏聲清揚,震落枝頭寒霜,遠處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一行人馬二更天上路,不到三竿抵達姑娘坡腳下。
探路的劉相說,前些日子席捲姑娘坡的關外難民已經朝東而去,辭水位於東南,相信先遭殃的應該是周圍十來個村落。如今的姑娘坡,屍骨遍野,血流成河,周鐵生一路步行上山,找到邱守成療養的山中別院時,已過晌午了。
院裡空無一人,凡是目及之處,殘壁殘桓一片。碎肢混著四處亂甩亂扔的人體內髒,不難想象這裡之前發生過何其恐怖的景象。
三兩具女屍像乳豬似的吊掛在柴房的鐵鈎上,和半扇母羊吊在一起,腐肉混著羊羶味,引得幾個爺們連番嘔吐。周鐵生拿粗布包了臉,用洋匣子打出的光照明,又在鍋灶裡發現一具半嬰兒的屍體。一具完好無損,一具被啃了一半,半邊小手還抓把著一隻小撥浪鼓,撥浪鼓上是一隻眼珠。
實乃人間煉獄。
“你們幾個,去東西山脈沿路尋找,誰有了發現,就放個竄天彈。其餘人聽到彈響,就一致會合。注意,最晚天擦黑前一定要下山,這山頭陰嗖嗖得很,冤魂太多,連我待著都瘮人。”
各弟兄們領命,拿了各自的火彈、刀具開始分頭尋找。周鐵生裡外院子都摸排了一遍,毫無收獲。唯一一點稱得上線索的發現,就是他找到幾塊染血的花布。
看那樣式,應該是從女人身上撕下來的,也不知是這別院裡豢養的暗娼還是那位悲催的七姨太,同樣的布料,他看邱府裡的女人也穿過。
碎布是在內廂房裡發現的,別院結構精巧,分外中內三環結構。外層為憲兵軍員與家丁男僕的巡地和居所,中層為騾馬、牲畜和丫鬟女人們的地界,而內層,則是總督、邱守成和西南商會老闆們的雅房。如此嚴絲合縫的建築群結構,即便放到真槍實彈的戰爭年代,也是經得起死守的何苦他們手上還有槍)。可為什麼會擋不住那夥子手無寸鐵的難民?難道人餓到一定程度,當真能爆發出無窮潛力,無視槍炮?不過這也難怪他們稱那群難民為“山鬼”,人有時不做人,就成了鬼。鬼還是人,但人已被逼得似鬼非人。
周鐵生將那幾個女人屍體從鐵鈎子上放了下來,找來塊膜布蓋了蓋。他能力有限,能為她們做的就只有這些。
這並不是說周鐵生有多好心,而是看到女人受難,總讓他想起那個連面都沒見過的母親,他總覺得沒準她們中的一個也會是她或者她的後代。他想這世道就是這樣,無論男女,窮人的命不值錢,只有窮人才會憐惜窮人。
裡外翻了三圈,除幾塊碎花布外一無所獲。周鐵生頹喪地找了個山堖蹲著,用火石打燃了煙卷,靠在一塊石灰岩上,抽煙出神。
他沒把來姑娘坡的事告訴沈素秋,他煩透了這女人有時莫須有的關心。沈素秋知道了,一定嚶嚶作泣地讓他不要出來,什麼現在外面亂得很,我不想你死。
臭女人,周鐵生在心裡罵她,臉上卻帶著笑,近來睡覺越來越像個孩子,一定要抱著他睡,不抱睡不著,像只黏人的乳貓。
雲蒸霞蔚間,周鐵生沿著山脈一路向地盡頭眺望遠去。只見東西山脈如同兩條巨人的手臂,向渭河南北延展。南北方向,群山如玉,層嵐疊嶂處,綠蔭亭亭如蓋,而在那片綠色中,隱著一處渺小的洞穴,似一粒細砂般,淹沒在浩瀚的綠色中。
周鐵生取下煙鬥,打算再去別院裡瞧瞧有沒有什麼暗室、地道之類的地方。孰料在轉身的一剎那,他猝地想到了什麼——
不對,還有山洞........還有那些沒來得及檢查的山洞!
那狗日的邱守成,會不會就躲在那裡頭茍且偷生?!
周鐵生來不及思考,揣上煙鬥如風一般跑向對面山頭。
好你個邱守成,好你個邱老狐貍。他就知道會是這樣,就知道他一定還活著!
男人一路火光帶閃地跑到洞門口,短暫休憩後,找來根幹柴,做了個簡單的火把,然後打上洋火,義無反顧地往裡鑽了進去。
可惜還是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