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宣政殿。

「陛下,太史將軍、甘將軍都傳回了荊州、徐州方向的魏軍有異常調動的跡象,經兵部統計,前線已經集結了二十萬魏國大軍,數量還在增加。此時收到魏王籌備登基稱帝的訊息,楚魏之戰必然不遠了,還請陛下早做安排。」

太常令張紘作揖施禮,洪亮的聲音迴盪在大殿裡,話是對孫策的,同時也是對朝中大臣的。

秦魏聯手抗楚的局勢早在幾年前就明朗了,現在魏軍還只是準備階段,等曹操稱帝發兵,屆時楚國北面恐怕要面對的是三十萬大軍!

眾人竊竊私語了幾句,許多人憂心忡忡,因為魏軍一旦突破徐州,兵鋒就會直指江東,這自然比涼州的戰事更讓他們感到不安。

不久就有大臣接話道。

「陛下,涼州久攻不下,徒耗糧草,不如先退兵至漢中,待荊州、徐州形勢明朗再擇機出征。」

話的是長史華歆,也算是江東的老人了。他的觀點是更為穩妥和保守的,多線作戰消耗極大,一面北伐涼州一面決戰魏軍,看似氣吞山河,實則分散了力量,而現在楚國更應重視的是魏國的進攻。

「一旦曹操傾力決戰,三十萬大軍南下,將會直接威脅楚國腹地。」

「這些年朝廷花了大力氣去修建益州的官道,但軍餉、糧草運輸和兵力投送的難度還是比其他州府要困難得多,別的地方可能要花費五,益州則要花費十以上,造成的消耗要比荊州、徐州戰場花費大得多。北伐之事不如先停一停,等打退了曹魏大軍再議也不遲啊。」

但華歆這話有人就不愛聽了,淩統立馬站了出來。多年廝殺,他早已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傑出的將軍,作為錦帆軍大將,淩統今日雖只是穿了朝服,但一身彪悍的氣息仍宛如實質。

「這的什麼話?徐州防線、長江防線都早有部署,豈懼曹兵?」

「涼州戰場雖然略有失利,但總體上還是我軍佔優,而且趙雲將軍生死未卜,豈有此時收兵之理?」

是啊!是啊!

一國之戰,哪能只講眼前利益得失和物資消耗?

面對魏軍威脅,楚***方信心滿滿。

若真按那些文臣方便的來,那當初就不會定下先滅秦國,再滅魏國的國策。得好聽,那些文臣不就是被魏國可能出動二三十萬大軍的訊息嚇住了嗎?

元帥們都上了前線,許多將軍也出征在外,朝中名將只剩下文聘、程普、朱治、徐盛、李平幾人,但不代表軍方的聲音就會。

大老粗們吵吵嚷嚷的,和眾多文臣吵紅了臉。

朝中大臣近半都參與進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各種觀點到了後面已經不單是文武之爭了。

「趙雲將軍至今沒有訊息,必是躲藏在民間、山野間,礙於戰時秦軍封鎖道路才未能歸來,若是戰事停歇自有機會返回漢鄭」

長史虞翻也出了自己的看法。當然還有趙雲已經戰死的可能,他就不開口了,只道。

「至於涼州戰場,自是佔優,但眼下兵力不也難以打下長安嘛。不然司徒大人豈會傳信回建業,不等陛下下詔就急著在益州募兵了?司徒大人手握重兵在涼州不歸,益州又要徵募數萬大軍,荊州、徐州還要準備抵禦魏軍攻勢,朝廷哪裡籌備得了這麼多糧草?」

果然出現了這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