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半左右,陳瑾回到了城南區的工作單位仁澤堂中醫診所。

早已約好的子浩媽媽帶著程子浩小寶寶已經在她的診室裡等候了。

仁澤堂的第一診室內,老闆賀敬松坐在診桌的電腦前,翹著二郎腿玩著手機。

賀敬松不過三十五六歲年紀,中等個子,身材偏胖,圓臉白白淨淨的,一副缺乏運動常年不見陽光的樣子,那膚色不知羨煞多少女孩子。

他本科是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修的泌尿科方向,畢業後完全西化,在某家綜合醫院的泌尿科工作了**年。前年不知是因為對西醫的失望還是由於政策大力支援中醫發展,他忽然辭職轉型,回到家鄉開起了中醫館。

他的病人也不多,一天少的時候有七八個,多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不過這一年多,仁澤堂在他的用心經營下,已經成功度過了投資階段和收支援平階段,在今年夏季正式進入了盈利階段。

這對於小規模的醫療機構來說,算是比較成功的了。有很多新開的中醫館,由於各種原因,開業兩年多還在虧本賠錢。除非有高人指點大破大立,否則很難再扭轉局面形成良性迴圈,越往後越容易出現資金鍊緊張甚至斷裂,最後陷入困局。

許承躍和陳瑾有著將來自己開國醫堂的理想。

這也是陳瑾當初為何選擇一家新開業的診所,為何到偏遠的城南區工作的主要原因。

對於仁澤堂的成功,陳瑾總結了幾點:

第一,商鋪裝修和租金的投資相對較低。

診所的佔地面積不過一百平方米左右,格局上除了候診廳就只有兩個診室、一個理療室、一個藥房、一個煎藥區。

裝修上都只做了普通裝修,沒有選擇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復古國醫堂風格。

而且城南區屬於郊區,又被稱為南部山區,房價遠低於市中區,這就大幅度降低了裝修成本和店面租金成本。

第二,員工的薪資成本不高。

仁澤堂的員工只有三個,除了陳瑾,藥房有兩個調劑師劉寧寧和徐菲,其中以劉寧寧為主,負責調劑和收銀。

劉寧寧和陳瑾年紀相仿,長得比陳瑾略高略壯實些,是中藥學專業畢業的,去年報考了執業藥師,只透過了一門,今年冬天將接著考剩下三門。

徐菲年紀大些,三十歲左右,不是醫藥相關專業人員,所以只是輔助劉寧寧調劑,並且負責煎藥和打掃衛生等雜活。

醫療方面的主力是老闆賀敬松自己,這就免去了高薪聘請專家教授的費用。

整個醫館給人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感覺。

先做好,再做大,沒有一開始就貪多託大,降低了投資成本,也降低了資金鍊緊張的機率,促使盈利階段的提前到來,在開業一年左右就進入了良性迴圈。

第三,病人資源充足。

城南區沒什麼有名氣的中醫,離市裡又比較遠,一般人沒有大毛病沒必要跑一趟市裡到省中醫、市中醫、省立醫院等大醫院看病,所以並不缺病號資源。

第四,服務態度好,且療效還不錯。

由於是給自己幹活,賀敬松看病很是用心,藉著曾經的那點中醫基礎,加上臨床多年的醫患溝通技術,很快掌握了些中醫的看病技巧。不管效果好不好,方子開出去中藥賣出去再說,然後再來個定期回訪——

療效好的得乘勝追擊,讓病人趁熱打鐵接著吃藥,一鼓作氣把病根治;療效不好的,得傳達足夠的重視和關懷之情,讓病人都不好意思不回來複診,然後說服病人繼續接受治療……

而且為了提高醫術,賀敬松買了很多可以快速提高中醫醫術的書籍。雖然被西化多年,連續不斷孜孜不倦地重新學習中醫知識,讓他的臨床療效雖然不太理想,卻也在日益提高。

這個中醫館初步成功的案例,是很值得借鑑的。

目睹了一箇中醫館從起步到初步成功,這些經驗總結也是陳瑾這一年裡最大的收穫之一。

只是這時候的她,還是一個挺天真挺單純的小青年中醫,還看不到非常重要的第五點——有相關人脈資源,打點關係有門路。

這至關重要的一點,做好了不僅能減少相關部門的關注,免去了起步階段的諸多麻煩,甚至可以早一步得到一些檢查的通知,提前做好應檢準備。

每年初夏、中秋和春節,賀敬松送出去的大櫻桃、高檔月餅禮盒和菸酒茶葉等的具體數量,不是陳瑾這些員工可以瞭解到的……

仁澤堂的第二診室是陳瑾的辦公地點,比賀敬松的診室略小些,只有一張診桌和一張理療床,沒有配置電腦。目前她主要在這兒做小兒推拿,至於針刺、艾灸、拔罐等則多在理療室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