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青巖村的村民,對溫婉更是感恩戴德,感謝她沒有追究他們傷害她的責任,更感謝她幫他們討回了搬遷費。

他們對待駐在村口臨時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也一反往前的冷漠抗拒,變得熱情不已。

高宇也終於如願看清楚了那些老宅的建築細節。

溫婉特地請來京都的考古專家來確認這些建築的歷史價值,以及要修繕時需要注意什麼要點。

考古專家們在青巖村一待就是數周,每日穿梭於那些古老的建築之間,手中的工具和放大鏡成了他們探索歷史的武器。

他們仔細地測量著每一處樑柱的尺寸,記錄下每一塊雕花磚石的紋路,對建築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經過深入研究,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非遺建築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末年,歷經數百年風雨,融合了多個朝代的建築風格,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訊息一經傳出,青巖村瞬間成為了考古界和文化界關注的焦點。

不僅吸引了更多專業人士前來考察,還引來了眾多媒體爭相報道。

隨著古鎮改造專案的穩步推進,原本破舊的青巖村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保留古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施工團隊巧妙地融入現代設施,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不失古韻。

隨著青巖村古鎮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前去遊玩的客數量呈指數級增長。

溫婉知道,商機來了。

她再次跑到青巖村,用改造長隴的經驗教村民們利用自家房屋開辦起民宿、小吃店和手工藝品店。

曾經只能依靠務農勉強維持生計的他們,如今靠著旅遊業收入頗豐,日子越過越紅火。

甚至幫村民們組織成立了青巖村旅遊服務協會,制定服務標準,規範村民們經營行為,力求給遊客提供最優質的體驗。

如今青巖村的村民以溫婉為馬首是瞻,他們知道溫婉是真心在為他們著想,希望他們的日子可以紅火起來。

所以溫婉說要成立旅遊服務協會,說得制定服務標準,說大家的經營行為得規範起來,這樣青巖村才能做出更好的口碑,他們無一不配合,誰都不會不配合,誰都不願意再讓溫婉失望。

他們曾羨慕寧縣有溫婉,如今溫婉在他們這裡。

他們曾羨慕長隴的脫貧致富,如今他們也即將成為“長隴”。

青巖村那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陸續回村發展。

若不是沒有盼頭,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

除了溫婉,高宇也成為了青巖村及周圍村子的香餑餑。

當青巖村村民配合著他的工作,讓他可以更仔細地觀察青巖村建築風格後,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古鎮後續的建築設計與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