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章節報錯
張美雅眼楮一亮,立刻領會到,她笑著朝女孩比個贊說道︰“小妹妹真聰明,就是橘子!”她向小女孩投去贊許的目光,小女孩開心得臉都紅了。
小女孩身旁的父母也笑得很開心。
掌聲再一次響起。
接著,主持人又給出了第二個謎面︰“謎面是‘一物生來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給它脫一件,年底剩下一張皮。打一日常用品’,書記,您再猜猜看?”
這次張美雅稍微思考了一下,還是沒有頭緒。她對猜謎是真的不行。
她再次向臺下求助︰“大家幫我想想,這到底是什麼呀?”
這時,人群中一位中年男子站起身來,信心滿滿地說道︰“書記,這謎底是日歷。日歷一年差不多有三百多天,每天撕一張,到年底就只剩下一張皮了。”
張美雅恍然大悟,連連點頭︰“對對對,就是日歷!多謝這位老鄉幫忙!”
主持人見張美雅在觀眾的幫助下順利猜出了前兩個謎語,眼中閃過一絲笑意,故意提高聲調說道︰“看來前面的謎語沒有難倒咱們的書記和熱情的鄉親們呀,那接下來這個,難度可升級咯!
大家聽清楚,謎面是‘看似薄紙亮晶晶,用途廣泛到處行,透光透氣不漏水,擋風擋雨又擋聲。打一建築材料’,書記,請您再猜猜看?”
張美雅聽到這個謎面,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眉頭緊緊皺起,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困惑。她在腦海中努力搜尋著符合這些特徵的建築材料,可想了好一會兒,依舊毫無頭緒。
她有些無奈地看向臺下的觀眾,苦笑著說︰“鄉親們,這個可又把我難住了,請大家幫我出出主意,我實在是想不出來。”
看張美雅愁眉苦臉,鄉親們都笑歡了,可也捨不得讓她為難,當即交頭接耳,熱烈地討論起來,各種猜測聲此起彼伏。
然而,討論了好一會兒,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張美雅見狀,不禁看向剛剛說好會支援她的溫婉。
溫婉對上張美雅的眼神,笑著站了起來,她穿著的紅色漢服上精緻的花紋在燈光下熠熠生輝,簪花步搖隨著她的步伐輕輕晃動,宛如畫中走出的佳人。
所有人都停下討論注視著她,待她走上舞臺,所有人都熱烈的鼓起掌來。
這是他們寧縣的溫姑娘!
溫婉笑著對張美雅說︰“書記,我來試試吧。我猜這個謎底是玻璃。玻璃看起來像薄紙一樣亮晶晶的,它的用途非常廣泛,在建築上可以用來做窗戶和門,既能透光透氣,又不會漏水,還能起到擋風擋雨和隔音的作用,所以我覺得謎底應該就是玻璃。”
張美雅臉上露出笑容,點頭認同道︰“溫婉說得很有道理,我覺得謎底就是玻璃!”
臺下的觀眾們也紛紛為溫婉的精彩回答鼓起掌來。
主持人見大家猜出了謎底,便說道︰“看來咱們的書記和溫姑娘真是默契十足呀!不過溫姑娘您是來救援的,救援也得闖關。”他朝溫婉狡黠一笑,“接下來,咱們就請溫婉女士給大家講講投壺、猜謎、寫福字的意義吧!”
一聽溫婉要講話,大家立刻安靜了下來。
溫婉側身朝後面看,發現下個節目的道具準備得差不多了,便笑著對大家道,“那我就長話短說,免得耽誤了大家看下個節目的時間。”
溫婉走到張美雅剛剛投壺的地方,拿起一根箭,“先說這投壺。投壺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諸侯宴請賓客時,有射箭的禮儀。但有些賓客可能不擅長射箭,於是就用投壺來代替,慢慢地,投壺就演變成了一種娛樂活動,並且在士大夫階層中廣泛流傳。”
“至於意義……”溫婉頓了頓,思考了片刻,才接著道,“投壺不僅考驗人的手眼協調能力,更蘊含著古代的禮儀文化。在投壺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禮儀規範,體現了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它就像是一種社交活動,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
這裡舉一下投壺的講究。投壺的壺器多為陶瓷或金屬制,長頸鼓腹,壺口大小適中;投箭以竹、木製成,長短粗細合適。投壺前,主賓需相互謙讓按序入座,坐姿端正。投壺時,站在規定距離處,雙腳與肩同寬,手持箭中部,平穩投擲,不可越界。
計分也有規則,箭入壺為有效,入壺方式和位置不同得分有別,且有專人計分監督。投壺中要保持安靜,結束後無論勝負,都應謙遜有禮。這些講究,讓投壺成為古代禮儀文化的生動體現。”
臺下的觀眾紛紛為溫婉的博學喝彩。
誰都沒想到,就這麼個簡單的投壺遊戲,也有這樣的歷史與講究。
難怪人們要說華夏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一個從古人留下來的物質,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故事。
.vv.000
&n" target="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