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章節報錯
“智慧如諸葛亮,英勇如孫悟空,堅韌如唐三藏,這些角色哪一個不是魅力十足,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完全可以引導漫展文化向本土文化靠攏,鼓勵年輕人扮演這些經典角色,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產業部門可以設計製作以這些經典角色為原型的高質量周邊產品,不僅限於手辦、海報,還可以拓展到生活日用品、創意文具等領域。透過這些產品,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讓他們在使用這些產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燻陶。”
“接著就是要淡化洋節,如平安夜聖誕節這些西方節日,進而重視傳統節日,如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它以辭舊迎新為主題,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貼春聯、放鞭炮,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寓意著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飽含著人們對家庭團圓、幸福美滿的嚮往,傳遞著濃厚的親情與鄉土情懷,是維系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如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
在這個節日裡,人們掃墓祭祖,緬懷先人,傳承孝道文化,同時也會進行踏青、蕩鞦韆等戶外活動,親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氣息,體現了中國人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尊重。
再來是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驅邪防疫的傳統觀念,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健康、平安的追求和對家國情懷的崇尚。
還有中秋節、重陽節等富有深刻文化意義的傳統節日。
只要我們深入挖掘這些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結合現代生活方式進行創新,透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傳統節日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讓年輕人在參與節日的過程中,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逐步增強他們文化自信。”
溫婉看向宣傳部部長劉家林,“說到這裡,我有點小建議,就是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去拍攝不一樣的主題節目,不僅僅是線下活動,還有影視文化的傳播。”
溫婉想起前世某電視臺就是以宣揚傳統文化而出圈,寧縣只要把握好方向,她相信寧縣也能成為一個有文化內涵與自信的城市。
想到這,溫婉總結道,“建設精神文明,找回文化自信,振興民族文化,是我們實現脫貧摘帽後需要進行的可持續道路。”
“文化自信,是源於本民族文化的依戀與認同,也源自以文化為支撐的家國發展。”
“我想,當我們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自信,我相信我們寧縣走出去的每一個人,都能明白我們的直言義行,是孔孟禮儀的綿延;知道我們的舉手投足,是魏晉風骨的接續;懂得我們的衣食住行,是華夏智慧的結晶,我們所在的國度,是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色,才有今日的異彩紛呈。
也相信我們寧縣的所有人,乃至全華國人,知道自己的來處,認同自己的來處,熱愛它,並傳承它。可以自信昂揚地穿著我們的本土服飾,向世人展示華國的美,而不是因為它是外國的某某名牌……”
……
.vv.
&n" target="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