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初到書院 盯著曾芸芸看的少年……

中秋節過後的第四天, 白鷺洲書院尤其熱鬧。來自江西各大書院的交流生齊聚吉安府,似乎把各地的文氣也彙聚到這裡。

到白鷺洲書院報到的前一天,曾芸芸在肖平、阿豐和解鑒的陪伴下, 在吉安城遊逛了一圈。

依水而建、因水而富的吉安因贛江明麗了許多。曾芸芸久久流連於尋常巷陌, 情思卻早已到了另一個世界。

後世的吉安城, 她恰好來過。當年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與如今的黛瓦粉牆, 讓曾芸芸産生了一種時空交織的恍惚之感。

肖平、阿豐和解鑒體會不到這種感覺, 但不妨礙他們興致勃勃地跟隨曾芸芸邁開步伐。

隨後,阿豐回了文峰村。他將一邊繼續在社學讀書, 一邊看護宅院。

肖平、曾芸芸和解鑒已經提前搬到新租的小院內。三間正房, 三人各自一間。因為有個小小的院落, 所以格外清靜。曾芸芸對此很滿意。

當然, 有人滿意, 有人就不滿意。殷志坐在屋內, 端著書本,偶爾聽到來自街上的嘈雜聲響,便會忍不住斥罵一句。

白鷺洲書院距離肖平租房的地點不遠, 就在半裡之外的贛江之中。在江中, 有一座白鷺翔集、草木蔥蘢的洲島。早在北宋宣和年間, 這裡就被稱為白鷺洲。有人說,這是仿李白金陵所登的白鷺洲。南宋嘉熙四年, 白鹿洞書院的學生江萬裡出知吉州。第二年, 江萬裡在這裡建立白鷺洲書院, 由此掀開了一個文教聖地的序幕。

去報到這一日, 曾芸芸換上男裝,隨二人一道前往。

站在江岸上,眺望著贛江兩側高低錯落的亭臺樓閣, 曾芸芸不禁慨嘆於時間的偉力。唐朝之前,這裡還屬於偏遠之地,文人墨客一旦流落到這裡,往往哀怨惆悵。

曾芸芸道:“南朝時,謝靈運的哥哥謝瞻曾在如今的吉安府安福縣給謝靈運寫過一首《於安成答靈運》的詩,尤為悽苦。一到吉安,古人便覺與親友暌隔無期,哪裡會想到這裡會有如此盛況?”

解鑒問:“老大,什麼時候開始,吉安才變好的?”

曾芸芸道:“就如當年韓愈被貶潮州,不毛之地從此文教興盛。廬陵文風,則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所開。當年武後在位,杜審言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他到吉州後,廣交儒士,大興文教,建立詩社,為廬陵文章之祖。永泰元年,顏真卿任吉州司馬。他關注民生,鼓勵農耕,並聘請賢才,廣興學舍。後來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顏真卿前去勸降,被害於獄中。自此,顏真卿為廬陵節義之祖。唐末和五代,這裡陸續建立了五座書院,乃華夏書院肇始之地。北宋以後,廬陵民間崇文重教,書院私塾遍佈鄉村,崇科舉、興文教之風深入人心,澤被士子。隨後,才有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裡、文天祥等名士,讓吉安聲望日隆。”

曾芸芸的這番話並不長,但是她文史雙博士的學位可不是擺設。簡單地一介紹,哪怕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肖平和解鑒也輕輕鬆鬆瞭解了吉安的文脈傳承,都是欽佩之至。

三人乘船來到沙洲之上,但見渡口豎一石碑,上面刻有“其事親孝,謹身如玉,澹然無世間榮利意。文章有本,如是若其講議,自得新意”之句。

曾芸芸笑道:“這乃是湖南嶽麓書院之句。蓋因南宋寶祐二年,嶽麓書院副山長歐陽守道回吉州執掌白鷺洲書院,把嶽麓書院的經驗也帶到這裡。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等,都算是他的學生。”

三人拾級而上,又見一碑,上書七律一首:“宋家書院但空名,二水中分草樹平。陵谷變來基亦廢,野人耕處草還生。落花細雨文魚上,殘柳西風白雁鳴。臨眺不堪懷往事,城頭畫角更悽清。”

解鑒問:“這首詩怎如此悽涼?”

肖平道:“此事我倒是聽先生講過。洪武四年,天下書院與府學、州學、縣學合而為一,白鷺洲書院納入府學,淪為荒地。進士李昌祺路過白鷺洲,寫了這首詩。後來陽明先生曾在白鷺洲上講過學,但他講學最多的地方,還是城南青原山。直到陽明先生的弟子黃宗明到吉安任知府,才決心重修白鷺洲書院。誰料到黃宗明調離吉安後,白鷺洲書院遭遇洪水,再成荒州。後來,白鷺洲書院一度遷往城南仁壽山慈恩寺,改為白鷺書院,後又遷往城北。直到現任的汪府尊到任後,才發動官紳,在此重建書院。”

解鑒聽罷,嘖嘖稱贊。果然,在一塊題有《重修白鷺洲書院記》的石碑上,三人找到了可以印證肖平講述的記載。

曾芸芸等三人看到當年汪知府上任時目睹白鷺洲書院“故址日頹,半為鮫室,殘碑斷碣,時有隱見於沙跡水漚之間”的句子時,不由自主聯想到當日殘破之景。

再看此時,早已壘石積土,抬高地基,修築吉臺,水患再也難以侵襲這裡。三人對這位汪知府,頓時生出好感。

三人因為住得近,來得算是早的,所以四周還算清靜。但略略遊覽之後,便看到江上舟楫漸多,每條船上都有數目不等的學生。

往來學子雖多,但是書院的學生和交流生還是很容易區分的,單單從表情上就能看出來。白鷺洲書院的學生面對這些異地來的學生,臉上往往呈現出驕傲的神色,舉止也不拘謹,顯得十分從容。

三人來到書院正門前,早有書院的學生在那裡等待,讓交流生歇息片刻。

巧的是,三人看到了忙碌的學生中,正好有方卿和邱乘,倒是那個陳克不在這裡。

方卿和邱乘也看到了他們,卻假裝不識,只是驗看交流生的憑證。

自然,肖平也看到了白鹿洞書院、豫章書院和鵝湖書院的九個人。葉令和邱真向肖平點了點頭,算是打過了招呼。其他幾人則和殷志保持一致,個別人甚至冷哼了一聲。

解鑒低聲道:“他們幾人難道對我們有什麼誤會?”

肖平道:“沒有誤會,放心。他們只是真心實意地瞧不起我們來自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