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交流生 傲慢與偏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57章 交流生 傲慢與偏見
中秋節前, 鑒湖社學在當地鄉紳的支援下,房屋陸續被修繕。同時,曾夫子擴大了社學的規模。新村的少年, 紛紛進入社學讀書。這是林大海率新村居民向曾夫子請求的結果。
新來的學童, 除了曾芸芸和肖平谷中所授的內容之外, 幾乎不掌握別的書寫, 所以他們都要從基礎學起。於是, 鑒湖社學便分成了兩個大班,輪流開始教學。
對於子女命運的轉機, 新村的居民依然有做夢一般的感覺。每日勞作間歇, 他們都喜歡來到社學外, 靜靜地聽著孩子們讀書, 內心充滿了激動。
阿豐就此解脫了, 不需要承擔教授這些孩童的重任。他對讀書有渴望, 但也只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求。相比讀書,他覺得人生中有意義的事情還有很多。
因為鑒湖社學已經徹底轉成官辦,所以社學內外, 變得愈發正規。最主要的是曾夫子的幹勁很足, 哪怕一人教兩個班的學生, 也能應付自如。
經歷了流民辛酸的遷徙,新來的學童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他們學得十分認真, 曾夫子十分滿意。良好的學風也帶動了之前的學童。
唯一令曾夫子感到煩惱的是, 中午休息的時候, 社學比以往更加熱鬧了。
新來的這些學童, 對曾芸芸和肖平印象深刻。剛剛進入社學的時候,他們都稱呼曾芸芸和肖平為先生。曾夫子倒是沒有生氣,不過曾芸芸和肖平都拒絕了這種稱呼。
肖平和解鑒去白鷺洲書院的日子定了, 中秋節剛過三天便去。
因為他們是交流生,白鷺洲書院無法為他們提供寢舍,於是,肖平決定在白鷺洲書院旁租了一套小宅子,便於曾芸芸一起過去。解鑒也請求住在那裡,曾芸芸和肖平都同意了。熊峰對府城比較熟悉,他主動請纓,幫肖平聯絡了一處宅子。
這一日是八月十四日,鑒湖社學提前一天就放了假,因為曾夫子要去府城送老母親看病,所以借了新村林大海等人置備的牛車。肖平和阿豐需要去府城買些東西,順便交接租住的房子,便留曾芸芸在家中,二人一同乘牛車去府城。阿豐負責趕車,肖平則和曾夫子一起照顧曾家老母。
一路上,肖平並沒有放過機會,不斷請教在書院學習需要注意哪些規矩。曾夫子對肖平這一點很滿意,解釋得很仔細。
這是肖平和阿豐第一次來府城,一路上看到人煙阜盛,不是吉水縣城可比。相比鱗次櫛比的房舍和摩肩擦踵的人群,最令肖平贊嘆的,是城中一座座牌坊。
吉安素有“一門九進士,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裡九佈政,百步兩尚書”的美譽。因此,前人一座座科舉時、為官後獲得的牌坊出現在街頭巷口,令人目不暇接。作為讀書人,尤其在科舉一道抱有夢想的讀書人,走在這座城中,會不由自主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到了府城,送曾家老母到了曾夫子約好的郎中家。這郎中乃是曾夫子舊識,只是因為年紀大了,無法下鄉問診,曾夫子才不得不將老母送過來。好在曾家老母整日忙碌,身子骨還算硬朗,一路都堅持下來了。其間,她還不斷囑咐肖平和阿豐:“你們這些娃娃,好好讀書,不要把心思都用在種田上。”
肖平和阿豐只好連連答應。鑒湖邊上,鑒湖社學的這處番薯種得最早,如今藤蔓爬了滿地,綠油油的。學童們散學後常常不走,圍著這片田打轉,恨不得番薯立即成熟。
曾家老母嘮叨過了,大概也知道未必起作用,便又叮囑兒子到城裡一定扯兩塊布料為兒媳做兩身衣服。曾夫子應下了。
在郎中院內拴好牛車,與曾夫子約好下午一起返回的時間,肖平和阿豐便開始自由活動。
府城之中雖然熱鬧,二人卻不熟悉,便沒有去四處遊逛。他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要等曾芸芸來了之後一起遊逛才好。他們買了一些過中秋節需要用的物品,主要是吃的,肖平還專門去了商鋪給曾芸芸買了一盒上好的胭脂和一枝精緻的發簪。接下來,二人便去忙租房交接的事情。
來到那處房屋,恰好房東在。
房東看到肖平來了,道:“你租了三間正房,不過還有三間偏房,與你毗鄰。我欲把三間偏房出租,正好知會你一聲。”
肖平和阿豐已經看到,三間正房,有一個獨立的院落,十分清淨。小院外,另有三件偏房,因為沒有單獨的院落,對著街道,則稍顯嘈雜一些。對讀書人來說,居住的體驗將有很大區別。
在院門前,肖平看到了三個少年站在那裡,正聊著什麼。他們大約十四五歲的模樣,衣著華美,不似尋常人家子弟。
見到租住正房的肖平到了,其中的一個便上前道:“在下葉令,來自廬山白鹿洞書院。眼下受白鷺洲書院之邀,來此交流學習。這兩位是我白鹿洞書院的同窗,殷志和邱真。”
叫邱真的少年稍胖,個字不高,自我介紹了一下,向肖平行了一禮,肖平隨即還禮。倒是個頭很高、眼睛偏小的殷志,昂著頭,嗯了一聲,便是與肖平見過了。
邱真尷尬地一笑,道:“我們三個,本欲尋一所更大的房子,也好存放一些物品,誰想到在這白鷺洲書院附近,很難找到合適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