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大明商業調研 朱翊錦願為皇帝解憂

晨霧未散, 吉水縣衙後院已飄來陣陣墨香。

兩個師爺被陳鵬早早叫過來,正伏案疾書,案頭堆積著厚厚一摞黃冊。

自從朱翊錦來了之後, 陳鵬就敏銳察覺到了這對自己是一次絕佳的機會。

等他得到了曾芸芸在南昌順利開設“芸記”, 而又親眼見證了粉絲生意在吉安的火爆之後, 他便連夜調集了全府鹽引數目、漕運船次、各市集牙行抽成等十七項商事檔案, 連去年冬至前糧價飛漲的原始票證都特地用硃砂筆勾出。

師爺捧著新謄寫的《吉安商賈名錄》進來時, 見他竟在官袍外罩了件粗布短褐,驚得險些打翻硯臺。

陳鵬整理好這些東西沒多久, 朱翊錦就從南昌回返, 曾芸芸直言勸朱翊錦回京。

朱翊錦卻向曾芸芸問起商業之事。蓋因曾芸芸南昌的一番操作, 讓他大開眼界。

曾芸芸只好藉助後世的商業理念, 又給他講了講工商業的巨大作用。後知道後世, 不管是什麼社會性質的國家, 都極為重視工商業,將其視為經濟的基礎。

曾芸芸介紹了什麼是市場經濟,講了講“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關系, 朱翊錦拍案叫絕。拍了一陣, 才發覺自己的手已經腫了, 卻要強撐著不說自己疼。

朱翊錦的興趣徹底被激發出來。恰好陳鵬送來了整理好的資料,朱翊錦大喜。

他暫時不去吉安其他地方, 決定長留府城一段時間, 好好鑽研鑽研生意之道。他清楚, 以自己的身份, 最合適的就是搞經濟之道,這樣既不會惹來萬歷皇帝的忌諱,也能幫上萬歷皇帝。如果想幹涉朝廷其他事物, 反而麻煩。因為朱翊錦與萬歷皇帝的弟弟潞王朱翊鏐並不對付,間而導致萬歷皇帝和朱翊鏐的生母李太後不喜歡他。

除了自己醉心於此之外,朱翊錦還經常將陳鵬叫來。陳鵬公務繁忙,卻不得不應付他。朱翊錦也知道他的心思,有些慚愧。但陳鵬在這裡,可以充當他與張居正的傳聲筒,又不能丟棄。於是,朱翊錦不得不經常前往吉水縣裡,主動去尋陳鵬。幸好帥嘉謨、阿豐會經常回吉水,朱翊錦跟隨他們二人,還去了幾次新村。檢視一番後,朱翊錦直接敲定了在新村投資的打算。

朝廷的王爺打算幫扶新村的訊息傳出,附近的居民都十分羨慕這些原本無比落魄的福建人。甚至當地有居民提出,可不可以仿照新村或者直接加入新村。朱翊錦和陳鵬並沒有立即敲定這件事,還是打算聽聽曾芸芸的意見。此時的曾芸芸在他們心中的分量很重,二人拿不定主意時,都不由自主覺得曾芸芸的判斷是最準確的。

曾芸芸聽了新村的情況,建議朱翊錦幹脆搞一次調研。至於什麼是調研,調研的好處,曾芸芸自然也好好分說了一番。

朱翊錦和陳鵬雖然不清楚曾芸芸為何如此看重調研,但是對那一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印象深刻。於是,第二天朱翊錦和陳鵬分別寫給萬歷皇帝和張居正的信裡,就出現了這句話,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傳遍了朝堂,又掀起了新的風波。這些都是後話了。

朱翊錦能得萬歷皇帝看重,自然不是單純的血緣關系,否則他的嫡系就是潞王了。朱翊錦不貪戀權位,而且有說幹就幹的魄力。很快,他就把陳鵬叫過來,打算從商業開始調研。

自從這位王爺來了之後,陳鵬就帶著警惕心,在這方面做出了準備。他並非害怕朱翊錦對自己不利,而是怕被這位能上達天聽的王爺問出,下不來臺。

肖平為了科考,沒有參與,其餘幾個人圍坐在一起。簡單幾句話,大家就決定從本地商業開始調研。最近一段時間,他們與曾芸芸交流頗多,已經拋下了對商業的輕視,反而十分重視。

陳鵬引經據典介紹了掌握的情況:“王爺、諸位,本朝的謝肇淛在《五雜俎》曾這麼說:‘天下推纖嗇者,必推新安與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貧者,其地瘠也。新安人近雅而稍輕薄,江右人近俗而多意氣。’所以歷來有仕宦諺:命運低,得三西。何謂三西?山西、江西、陝西也。在這裡,地産窄而人口多,百姓多無積聚,人雖質樸勤勞,但依然貧窮,只能靠學習一些技藝去四方經營謀生。”

朱翊錦點點頭道:“怪不得朝中江西人多,問起原因,都說是因為江西地狹人多,為農則無田,為商則無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