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開店 當朝首輔的關注

陳鵬在勉勵了一番曾芸芸之後, 就去忙別的公務去了,曾芸芸自然和肖平一起離開。

縱然平日裡十分沉穩,但是肖平還是忍不住請曾芸芸將那腰牌給他觀察了一番。肖平一邊摩挲, 一邊稱贊, 並不完全知曉其中存在的厲害關系。曾芸芸自然也不會多說。倒不是有意瞞著肖平, 她不願多提, 一是不想過分炫耀, 二是其中內情還不知曉。另外,肖平的閱歷不足, 就算說了, 他也未必能理解。

回來之後, 曾芸芸就著手推動開店事宜。她沒有著急招攬人手。在發展前期, 並不需要特別多的人。

至於採取什麼商業模式, 曾芸芸只是有個大概思路, 但她最期待的還是做成後世連鎖店的模式。一開始自己先開幾家店,一旦打出聲譽,就是自己擔任供貨商和總部, 再招納加盟商, 這樣可以集批發、零售於一體, 攤子哪怕鋪得比較大,也不會過於勞累。雖然對商業模式, 曾芸芸瞭解得並非很全面, 但是她知道商業模式最核心的東西有三點:客戶需要什麼, 你能給客戶什麼, 你給客戶提供的服務能為你帶來哪些財富。

技術上,製作粉絲也不是很難的事情。要知道,早在東漢靈帝時期, 條索狀米粉就在江西的九江一帶出現了。米粉與粉絲的製作,工藝上有許多相通之處。製作粉絲,自然是選用紅薯當原料,這是曾芸芸對未來大勢的鋪墊。否則,縱然紅薯産量再高,解決不了紅薯不耐儲存的問題,紅薯的推廣依然是個問題。

不過來到這個世界這段時間,曾芸芸也深知,做生意並非像想象的那般簡單。單單是沒有商標保護法和知識産權的概念,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一旦沒有任何制約,任是誰都想來分一杯羹。

不過曾芸芸之前的考量裡,最需要注意的是經商帶來的風險。

在交通並不方便的明朝,出現都要經歷一些風險。有山路的艱難險阻、水路的風大浪急,也有動物的侵襲,以及面臨飲食不便、惡劣天氣等危險因素。

各種人禍是更可怕的。明朝的匪患,十分嚴重。比如行船,常有舵公偽裝成商賈害人。此外,幫助行商運貨的腳夫和船伕也有可能成為搶劫、盜竊者。另外,江湖中還有很多騙術。明朝市場上的偽銀很多,商人一不小心就會在交易中收到偽銀,蒙受重大損失。另外,還需要警惕商品交易過程中充當中介人員的牙人。牙人多為當地人,他們除了幫助外來的行商收購當地的産品外,也會幫行商代賣外地採購來的産品。由於牙人在行商的交易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風險也就隨之産生,比如吞沒貨物和貨款、謊報價格、重量等。另外,商人還需要面對官府的重稅和官吏的勒索。

正因為這些,明朝才有“讀書不易,為客最難”的說法。一些風險是可以規避的,還有一些,以曾芸芸目前的情況,還難以避免,只能步步小心。

要開鋪子,有一件事成了當務之急,就是總店,或者說根基設在哪裡。而在是否要才從村裡搬到縣城、府城乃至省城的問題,肖平是十分熱心的。難得他喜愛的芸芸要做這一件大事情。不過曾芸芸卻說:“平哥哥,科考就在眼前,縣城、府城、省城都不是終點。我們買房,肯定是要在京城的。眼下,你好好讀書備考。開店不過是我打發一下時間練練手罷了。”

盡管這麼說,但曾芸芸還是很重視這件事的。不管哪個朝代,做官都是要有銀錢開路的,否則會很艱難。陳鵬若是沒有家族支撐,也很難像現在這樣應付自如。沒有銀子,總覺得少了很多底氣。說到底,曾芸芸做這些,還是為了肖平考慮。

曾芸芸首先要解決的,還是製作粉絲機器的問題。考慮到技術難道不是很大,曾芸芸還是決定去新村選幾個人。他們的勤勞和淳樸,是曾芸芸十分看重的。

只花費了一天的時間,阿豐就帶了三個老實本分的中年人來。他們和曾芸芸、肖平已經十分熟悉,但一見面,還是十分恭敬地向二人行禮。作為流民,他們做夢都無法想象能過上現在這般安穩的日子。而知縣陳鵬多次到新村,又讓他們在惶恐之餘多了許多驕傲。在滿足了衣食溫飽之後,他們也盼望著能夠有個好的前景。現在,家裡的孩子基本都能夠在社學讀書,以後再也不用做“睜眼瞎”,這是他們十分看重的。他們知道,這一切都是曾芸芸和肖平幫他們得來的。若非是因為二人實在年少,少不得新村村民要給他們立上長生牌位。因此,他們對曾芸芸交代的事情,心中是當成了很大的事情來辦。

曾芸芸簡單和他們說了要求,並且在紙上畫出了一個草圖。

三個人圍在一起參詳了一番,領頭的那個叫林勇的中年漢子小心地說:“這東西看起來不難,但一部分需要製成鐵器。我們打算到府城僱一個鐵匠來,一起再琢磨一下。”

曾芸芸點點頭,給了阿豐一些銀子,就讓他領頭去做這件事。自然,曾芸芸囑咐他們大膽施為。在前面,不要為了節省銀錢而束手束腳。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曾芸芸不覺得自己能包攬一切。利用這個機會,好好鍛煉一下阿豐,以後還多的是讓他大顯身手的機會。

曾芸芸在為開店的事情籌謀時,她並不知曉,自己與陳鵬的言語,在京城之中引起了一番波瀾。

這日散朝,當朝首輔張居正又被留在宮中奏對了一個時辰,隨後又因內閣事務牽絆,直到夜色深重,才返回府內。

張居正,這個十六歲中舉人,二十三歲進士及第,如今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家柱石,早已經被耗得一臉疲色。

張居正是在隆慶元年,以裕王府舊臣的身份進入內閣的。一開始,他被提拔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很快,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當時,他還曾在心中長舒了一口氣,覺得總算是在朝中熬出了頭。

可進入內閣之後,面對著一個千瘡百孔、到處是窟窿的大明,他又不得不振奮精神,擱置掉了暫時鬆快一段時間的打算。

此前,不管是徐階還是高拱任首輔主政,張居正身處複雜的政治鬥爭中,考慮的除了保住自己的有用之身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找銀子。

這個偌大的王朝,實在是太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