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京城要來人 知縣幫忙救個人縣試放榜之後隔一日, 考中的童生照例是要到縣裡拜見知縣。

縣試榜上有名的,都與知縣有了師生之誼。作為老師,自然要對學生囑咐一二。接下來府試的成績, 不僅關繫到全縣的臉面, 還影響著知縣的前程。除此之外, 這套程式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規矩。在大明官場, 縱然是內閣的閣老, 也不會視規矩為無物。

肖平一早起床,照例是吃飯之後與曾芸芸和阿豐一起進城。最近半年, 曾芸芸將早餐規劃得有模有樣, 早已不是當初隨便吃兩口或者幹脆餓肚子的情景。

一路上, 不時遇到村裡人。這些村民, 或者早起拾糞, 或者去檢視河中的漁網、山中的獸夾的收獲, 或者是採摘了田裡的菜蔬去鎮上甚至縣裡售賣。大家看到肖平穿得十分正式,知道這是要去縣裡,紛紛和肖平等三人打招呼。

“平哥兒, 是不是要去見老父母啊?”

“平哥兒, 繼續努力, 為我們文峰村爭氣!”

“芸芸姐,你今天還美!”

“多虧了芸芸這孩子, 否則平哥兒你可真的未必能考得上呢!”

文峰村的村民, 很多都沒有進過私塾、社學, 但生在這文風鼎盛之地, 往往都認識幾個大字,也知曉科場儒林的一些規矩。雖然肖平只是過了縣試,並不顯眼, 但依然讓很多老漢羨慕。畢竟,考不上時是泥腿子,考上了,就是士紳,哪怕是平日裡豪橫的胥吏,也不敢登門欺負了。

肖平三人走得比較快,一邊和眾人打著招呼,一邊在疾步之中驅散掉春日早晨的寒氣。

當太陽轉到正東南方向的時候,三人已經來到了縣衙。這裡早已聚集了一大堆童生,雖然不敢大聲喧嘩,但也都在低聲攀著交情。這些人中,近一些的還好,可以一早趕過來;若是鄉間路不好走的,可能昨晚就趕到了縣城住在客店裡。還有個別家境貧寒的,一看就是走了夜路而來,面色凍得發紫,如鵪鶉一般站在那裡直跺腳。

這些童生,基本上並不認識肖平,但並不妨礙他們討論肖平是何許人。

按理說,縣試的案首固然光彩,但在幾乎每科都有人考中進士的吉安府,也並不如何引人注目。曾芸芸對這種感覺更加清晰,就像在她之前讀書時,城裡考上了很多北大清華,一個孩子在小升初的考試中得了第一名,並不會吸引太多人的關注。

就算是關注的,也有不少人是不服氣的,覺得肖平只是僥幸。大家都是自小發蒙讀書,三更燈火五更雞熬下來,誰也不覺得自己付出的汗水少。雖然榜上的瞧不起落榜的,但是對於那些名字與自己並列尤其是名字位居自己之前的,還是有幾分敵視。

又過了小半個時辰,人終於聚齊了。這次縣試,陳鵬史無前例地錄取了八十七人。可是,肖平卻知道,這次參加縣試的人數卻有三千多人。差不多四十人才能考出來一個,這個錄取率已經很低了。這還只是科舉的第一步。

人數太多,陳鵬幹脆在大堂上見自己的這些學生。他雖然年輕,但身份畢竟在那擺著。堂上一坐,下面就跪倒了一片。

陳鵬忙止住大家,道:“今日不用這麼多禮數。”

這話,大家也只是聽聽。若是廢了這禮數,估計不會有好果子吃。

陳鵬這次,並沒有什麼新鮮的話要說,無非是好好將眾人叮囑了一番,勸勉大家在府試中再接再厲。

自然,陳鵬也點評了一下大家的卷子,舉了幾個通病。作為進士,指點這些童生,自然是切中肯綮。大家也很珍惜這個機會,都豎起耳朵仔細去聽,心中還惋惜無法用紙筆記下來這些“金玉良言”。

陳鵬講了接近一個時辰,已經日上中天,才讓大家離開,卻又叫人把肖平叫到了後堂,甚至還派人把在附近茶樓等人的曾芸芸也叫了進來。

待肖平等行禮完畢,陳鵬開門見山道:“前段時間我給朝廷的奏摺,聖上已經看了。老師也給我來了信,說內閣和戶部都不相信我奏摺中提到的産量。至於老師自己,其實也是將信將疑,我覺得,他的不信還要多些。不過,我既然言之鑿鑿,老師也不能直接不理會,所以還是會派人來查驗。眼下春番薯已經種下,朝廷的人到時,估計也正好到了收獲的時節。我有空會去新村看看,可若是忙起來,還是要勞煩芸芸姑娘幫著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