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打算 各有各的想法

回村的路上, 肖近傳遞的訊息,無疑讓父母喜悅。且不說肖平發現大伯和大伯母的頭昂得很高,哪怕是肖近自己, 也頗有些春風得意。回村的路上, 肖近一路上吟誦了數百遍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曾芸芸還隱隱約約聽到大伯母說:“縣城張媒婆給近而說的親, 我看就算了。”

大伯道:“為何?那戶人家與我們正好般配。之前你可是很支援的。”

大伯母哼了一聲:“你真是豬腦袋。近兒很快就有功名了。那種小門小戶的人家,配不上我們了。”

大伯道:“可你之前已經送去了那些東西作聘……”

大伯母道:“要回來就是了。今晚歇息一晚, 明天你就去。”

大伯皺眉道:“這種事情, 為何要我去?”

大伯母道:“當初我送過去, 你沒有反對, 自然需要你去索回來。”

府衙內, 眾人聽了肖平的文章, 都是沉默了一會。倒不是說這種水平的文章他們沒有讀過,而是震驚於這樣的文章,竟然會出現在縣試中, 而且竟然是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年所作。

陳鵬的一位好友率先稱贊:“真是一篇妙文!先指出道通開於堯舜, 方有親見其道而知者和只聞其道而知者。起講處只提堯舜, 後面方用三比分敘三節經文,且見者聞者各還證據。文中用三個‘當是時’, 貼合‘見而知其道者’, 用詞何等簡括。湯、文、孔子, 各雲道統在此, 既結束本節,又開啟下節,前提後來, 中列三比,篇法、般法、句法、字法,各極其妙。破題、承題、起講以及收束,中間均有內在關系,這等寫作技巧著實高明。若非陳兄你保證,我也會疑其為代作。可試想,有此筆力之人,誰又屑於為一縣試學童捉刀呢?”

陳鵬的另一位還有贊道:“起處、提處、束處,高老渾重。中間平列三比,而語脈轉側之間無微不到。古文矩度,經籍光華,融化無跡,歸於自然矣。”這個評價對該文的寫作方法推崇備至,且又切合實際。

陳鵬轉問縣教諭:“孟兄,你覺得此文如何?”

教諭的回答簡短而有力:“可為第一,餘卷不須閱也。”

教諭的意思並非是剩下的卷子不需要看了,而是縱然看,這個第一名也是跑不掉的。

陳鵬想得到縣教諭會給出一個不錯的評價,只是沒想到卻高到了這等程度。

縣教諭叫孟田,是孟子後裔中南遷的一支。雖然並非孟子嫡系子孫,且距離孟子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但是孟田始終秉持著先祖“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風骨。陳鵬到任之前,就聽說過他的名聲。雖然只是一個正八品的小官,但他不乏犯言直諫的時候,常常導致上官灰頭土臉,很沒面子。正因如此,孟田在教諭的位子上待了近十年,始終沒有升遷的機會。

陳鵬到任後,對他頗為倚重,甚至引為心腹,已經打定主意,有機會會推薦孟田。眼下孟田對肖平的文章給出了這番評價,陳鵬十分欣慰。

陳鵬忍不住道:“諸位可知此子學習八股多久了?”

眾人齊搖頭。

陳鵬道:“不過半年。”

大家因為陳鵬的一問,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萬沒想到起學習制藝的時日這麼短。想到這,幾個人都是老臉一紅。想想自己,不能不說是慚愧。

陳鵬道:“唐代張說曾作《五君詠五首·李趙公嶠》,裡面有‘李公實神敏,才華乃天授’之句。此子大概也是如此吧。”

陳鵬的一位師爺捋著胡須道:“這讓我想到了嘉靖十五年,當今首輔以十二歲的幼齡參加縣試,其才華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翺的憐愛,李府臺囑咐首輔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不過第二年,首輔參加鄉試,卻因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顧撫臺之所以這麼做,原因是他希望對首輔多加磨礪,以成大器。如此,嘉靖十九年,首輔才十六歲的年齡透過鄉試,成為少年舉人。顧撫臺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首輔,囑咐他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之舉人。於是,嘉靖二十六年,首輔在二十三歲的時候高中二甲第九名進士,並且一步步坐到了首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