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讀書種子 國家的希望
章節報錯
第114章 讀書種子 國家的希望
縣衙之內, 諸事齊備,知縣陳鵬等著閱卷。
今天天還未亮,陳鵬就來到考場。他雖然上過殿試、中過進士, 甚至曾經有過面聖經歷的。區區一個縣試, 按理說不需緊張。但是, 這畢竟是他宦海生涯第一次主持科考, 而科考, 從來都是國之大事。
看到烏壓壓的人群,他又有些興奮。這個國家要有前途, 很大程度上依賴這些還沒有冒頭的讀書人。
他想到前段時間的一段經歷。因為風雪頗大, 哪怕已經到了休沐的日子, 知縣陳鵬依然帶著兩名長隨微服出訪, 探望民情。若有百姓遭災, 度日艱難, 他還會解開宦囊,略略資助。雖然於眾多貧苦的百姓而言是杯水車薪,但如此雪中送炭, 對他, 對百姓, 都算少許安慰。自然,也會有人譏諷他以小利買名, 可陳鵬並不在意這些, 只求良心上過得去。
到任半年後, 他終於在一名族叔的幫助下, 聘了三名師爺,一掌錢谷,一掌刑名, 餘下一個負責文書。三名師爺到位之後,他手頭的事務才算逐漸變得井井有條。另外,半年來,他作為一縣之主,恪盡職守、體恤民情,不僅積累了一些官威,也受到了不少百姓與下僚的擁戴。那些衙役和文書,再也不敢因為他年輕而有輕視之心。至於縣丞和主簿,在知道了他的背景之後,凡事都予以配合。縱然陳鵬的一些政見與他們的向左,他們也只是保留意見,並不同他爭執。
當然,陳鵬公事公辦的性格並不會讓早已是官場老油子的縣丞和主簿喜歡。就比如陳鵬在鑒湖邊上找了一群流民種植番薯,這種行為在他們看來就是胡鬧。什麼時候,流民能解百姓溫飽的難題了?亂翻幾畝田,流民便可以得到合法的身份?這更是笑話。可是,誰讓人家的座師是當今首輔呢?縣丞和主簿便靜看陳鵬折騰。若有功勞,自然少不得他們一些。若是出了差池,自然是知縣頂鍋,畢竟他們都已經在案牘中明確表明並不贊同知縣的行為。不過他們盼望的還是陳知縣盡快高升,他們雖然因為功名的原因做不了知縣,但再來一位新知縣後,或許更能體恤他們這些常年“兢兢業業”指望縣衙養活一大家子人的“廉吏”。
對於號稱自己左膀右臂的縣丞和主簿,陳鵬並沒有存在過高的期望,只要他們不給自己添亂掣肘就行。至於有人私下裡稱他為“番薯縣令”,以及縣丞和主簿私下裡叫地方裡正和衙役盯緊鑒湖邊上的流民,陳鵬得知後也並不覺得如何,反倒是覺得正常。在最開始,他有了這個大膽的想法後,行文報到府衙,直接被駁了回來。幸好恩師的複信讓他多了一些底氣。不過,他並沒有立即挾恩師的認同再度上報,畢竟知府的顏面他是要維護的。為此,他親自到了府城,向汪知府稟告了事情的原委,重點闡述了自己最初的方案中存在的漏洞以及打算接下來如何修正。
此時,汪知府已經收到了張居正一位幕僚的信,知道了首輔的心意。對於陳知縣的計劃,他雖然覺得有點不合常規,對其結果也並不看好,但並不妨礙他看在首輔的面子上予以支援。和多數人一樣,他不覺得流民可以解決什麼問題,他們不添亂就是好事了。不過對於陳鵬主動上門之後的言行,他還是很滿意的,便囑咐陳鵬安穩為先,不要著急出成績。陳鵬自然唯唯。
除此之外,另一件讓陳鵬心情舒暢的是家族對他的支援力度大增。人財物各方面,都開始有人替他打理。也正是因為這些,他才可能在這個位置上坐得安穩。至於今後他能為家族做什麼,幾乎不用他考慮。他只需要將官做得越來越大,家族那邊自然會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家族中的幾位長輩,包括他排行第二的父親,都算是有些眼界的人,不會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影響他的官聲。他的家族,還是深諳低調之道的。
正是帶著這些情緒,縱然迎風踏雪,靴子也被冰水侵濕,但是陳鵬的心情卻好。剛剛他在鑒湖岸邊的新村檢視了百姓的生活,還和鑒湖社學的曾夫子聊了一盞茶的時間。自然,他也看到了番薯的好處。如此隆冬時節,番薯的儲存卻好,足以讓人們充饑。有了這些番薯,明春的開播就可以大展拳腳。他和新村林大海等人商議了一番,甚至覺得單單靠這些流民已經不夠,還需要招募周邊的村民加入到明春的耕種之中。
忙完這些,陳鵬才想到肖平便住在鑒湖不遠的文峰村。他便帶著兩個長隨來到這裡。一路上,對於鑒湖和文峰山的美景,他贊嘆不絕。進村之後,他沒有讓長隨透露自己的身份。一名長隨尋了個老者問了問,他們很輕松地找到了肖平家。
陳鵬看到,半新的大門上貼了對聯:“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陳楓沉吟了一下,評點道:“雖然不合對聯的章法,但頗有意趣。這字也不錯,應該是肖平所書。只是不知道聯中之句是何人所擬。”
隨即,陳鵬聽到了院內傳來的朗朗讀書聲:“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陳鵬聽了片刻,自言自語道:“是《資治通鑒》中的句子。”
敲門之後,是阿豐把門推開的。阿豐見過陳鵬幾次,趕忙躬身領他進去。
在廊下苦讀的肖平見陳鵬進來,趕忙起身,恭恭敬敬行禮。
陳鵬待他起身,問:“縣試在即,你為何在此讀《資治通鑒》,而不是四書五經?”
肖平道:“四書五經,小子每日勤學不輟。不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小子願意踐行之。”
看到肖平以《中庸》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應對,陳鵬不由笑了,便問:“博學可不單單是多讀幾本書,那不算涉獵,而是要讀明白。我且問你,你剛剛讀的《資治通鑒》中的這一段,可有什麼想法?”
肖平剛剛所誦,乃是商鞅變法開始之初,遭到了秦國大部分人的反對,他對秦孝公說的一番話中的一部分。聽了陳鵬的問題,肖平略作沉吟,便答道:“小子認為,無論是士大夫還是普通百姓,其行為往往是在追求本身所得,做事的動機也常常是為了獲取報酬。為此,治國者應當善於以考核監督來獎勵先進,鞭策後進。商鞅這番話中將普通人的定位於‘不可慮始’‘安於故俗’,實際上就是將國內的人視作有所求之人。正因如此,商鞅在隨後的變法中將秦國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重新制定爵位獲取、升降、繼承等原則。以‘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作為賞爵的唯一根據。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者,不管其出身是貴族、士人還是農民,都可根據斬首的數量賜予爵位。戰敗者,則要削奪爵級。如此一來,既激勵了戰士,提升了士氣,迅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又打擊了舊的宗法貴族勢力,從國家制度上為庶民開啟通往爵位之大門,為變法強國鋪平了道路。”
肖平所述這番話,乃是他之前與曾芸芸交流時所得。至於曾芸芸,則純粹是因為張居正在進行變法,她不由自主將其與商鞅聯系起來。她與肖平交流這些,也是因為變法是接下來一段時間在官場中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哪怕是普通百姓都會與變法發生聯系。
肖平說完之後,陳鵬沉默了一會,隨即道:“好好讀書,縣試時我會取你!”說完,並未多盤桓,便帶人離開了。
肖平沒想到陳鵬來得突然,去也匆匆,卻也只覺得他是臨時想起了某件公務,不得不離開。
那一邊,陳鵬帶著長隨走了一段路,來到了無人的路口站住,對著沃野裡尚未融化的冰雪,對一名長隨道:“陳鐵、陳銅,你們來評評剛剛肖平說的那番話。”
這兩名長隨都是家族送來的。之前一直跟隨陳鵬的父親,算是家生子。他們的父親是伺候陳鵬祖父的僕人。在明朝,早已沒有奴隸的說法,但是大門大戶還是有一些常年依附的群體。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命運早已緊緊相連在一起。所以,對於陳鐵和陳銅,陳鵬並沒有什麼避諱。
年齡稍長的陳鐵道:“少爺,小的讀書不多,不過卻覺得他說的在理。人活在這世上,都有所求。如果沒有利益,無論幹什麼,都不會賣力氣。”
陳銅也點點頭,道:“確實如此,少爺。就像我們在鑒湖新村看的那些流民。若非您親口告訴我們,我們是無論如何都猜不出他們之前的身份的。在別的地方,我也見過流民。個別地方,官府也會給他們一些田地耕種。可是他們卻不肯賣力,哪裡和這裡的流民一般。我就想了,為什麼這裡的流民會如此順從少爺您的教化。我覺得,就是利益大。不僅僅能夠吃飽,而且孩子還有書讀,能夠體面做人。人活在這個世上,誰不想體面一些,風風光光呢?”
陳鵬點了點頭,卻忍不住對著陰沉沉的天空悵問:“恩師,如此簡單的道理,連我的僕役都明白。可是您的變法,觸動了那麼多人的利益,真的能成功嗎?百姓固然擁護您,可是有人層層掣肘,最後百姓未必能得到多少實惠。到時候,您還能有退路嗎?”
陳鵬嘆息了一陣,卻知道自己的憂慮並沒有什麼用處。他覺得,自己只有盡快做出點成績,才可能為恩師分擔絲毫。三個人繼續上路,到了鎮上,陳鵬便可以坐轎回縣衙了。凜冽的風中,他又回到看了看之前到過的那個屋舍,似乎還能聽到院內傳來的讀書聲。
陳鵬的臉上不由又浮現出笑意。不管如何,有這些讀書種子在,這個國家終歸還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