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縣試將近 肖平的備考日常

這個新春, 對肖平來說無疑是特殊的。不需要為了溫飽而煩心,也沒有人打擾,每日可以坐在炭火前讀書、練習書法、作八股文。

大年三十之後, 他除了到本村的族長、大伯、二伯家拜年外, 還去了趟社學和新村。另外, 府城那邊他和阿豐也去了一趟, 順便給湯顯祖、袁源等幾位先生送了一些番薯。相比大伯和大伯母的冷淡, 二伯和二伯母無疑要熱情許多。不過肖平沒有去提科考的事情,只是禮節貌性地打了個招呼就離開了。他反倒是在社學曾夫子和府城湯顯祖、袁源那裡逗留了很久, 三位先生不約而同向他強調了一些參加縣試的經驗, 他們各有側重, 令肖平受益匪淺。

民間風俗, 要過了元宵節, 新春才算結束, 各行各業才重新忙碌起來。不過吉水縣城雖然還算富庶,但因為臨近府城,反倒是在元宵節時很少去搞燈會。多數人寧願多走幾步, 去府城觀看。照例, 這樣的日子裡, 如藍家這等豪紳,或者其他本地大族, 都要張燈結彩喜慶一番。

這些可以想象的熱鬧, 都沒有影響到肖平讀書。一開始, 肖平還提出要帶著曾芸芸一起去府城看燈。不過曾芸芸卻拒絕了。二月份便是縣試, 每一天的時間對肖平來說都是緊張且珍貴的。肖平為此還愧疚了一陣,卻發現曾芸芸是實實在在沒有去府城看燈的念頭。他自然不知道曾芸芸曾經見過何等世面,又如何會為府城的燈會牽腸掛肚?這倒不是說曾芸芸認為府城的燈會一定鄙陋, 不值得一觀,而是她清楚孰輕孰重。當肖平讀書有成,別說府城,就是省城和京城,乃是蘇杭等地的燈會,她都有機會去飽覽。

元宵節剛過,正月十六這日,包括社學在內的所有學校都接到了縣衙的出牌告示,甲戌年吉水縣的縣試定於二月初六舉行。凡應考者應於二月初一日前到縣學署或縣衙門禮房報名。報名時,要填寫姓名、年齡、籍貫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履歷,以保證身家清白。同時,告示寫明,非倡、優、皂、隸、奴僕及其子孫方準應考。同時,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就是要找一個擔保人,這擔保人必須是本縣在學的廩生,廩生即縣學歲考第一等的生員。應考儒童要由這樣一個廩生書面擔保,或是五名儒童相互結保,以保證該儒童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這樣的儒童才具有參加縣試的資格。

自然,這樣的告示還會在縣城人流密集處張榜公佈。

五人結保,其實是有不小風險的,畢竟有人出現問題,其他四人都要受牽連。所以有關系的考生會選擇由廩生作保。

肖平也是到了吉安府之後才明白,考上秀才後也並非一勞永逸可以無所事事。首先,並非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參加鄉試。在三年一度的鄉試之前,提學官會在各府、縣諸生中進行科考,被評為第一、第二等的生員,才可以參加鄉試。另外,秀才,也就是生員與舉人、進士不一樣,並非完全終生制。

朝廷除了在一省設立督學外,還在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來管束讀書。縣學教諭每月要進行三次講學,每次連續講三天,生員基本上就是三天上學三天休息,每月月初還有一次小考,每季還有季考,月考若作文不佳會被教諭訓斥,季考則更嚴格,考試成績分六等,一、二等的有賞銀,三等的不賞不罰,四等的要挨板子,五等的罰三個月不許穿襴衫以示輕賤,六等的直接革除生員功名。當然,幾乎沒有哪個教諭會把屬下生員判為六等。否則,革除一個讀書人的功名乃是大仇。教諭只是九品官,一般不會承擔這種遭人怨的事情。

制度雖然嚴格,但哪怕是一些請人捉到代考或者是提前請人做好文章蒙對考題獲得功名的,也有機會不被責以下等。畢竟縣教諭的俸祿微薄,很多生員表示一下心意,教諭就不會與他們為難。

曾夫子雖然是秀才,但並非廩生,是無法為考生作保的。不過肖平的三舅程意早就知道了外甥要參加科考,所以主動捎來口信,要做肖平的保人。這就解決了肖平的一個問題。當然,其他考生也都有辦法。畢竟做一下保人不是很難的事情,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誰也不知道自己作保的考生,哪天會不會走了鴻運高中。若是真的有這種事情,當初作保也是份香火情。

最近幾年的縣試都是從四書中出題的,不會去考五經。所以,肖平近幾日的精力都放到了四書上。

正月二十日,程意來到文峰村,隨身還帶來了程念給肖平的一封信,無非是囑咐肖平保重身體,安心讀書等。

第二日尚未出門,解鑒便一早登門,手裡還拎著幾色點心。肖平立即知道解鑒的來意。

見到程意,解鑒小心行晚輩禮,然後道:“程叔,我是肖平的社學同窗。我想求你為我縣試作保。”

程意看解鑒年幼,便問:“你參加縣試,可有準備?若是剛剛入學,不妨再多讀兩年。”

解鑒咬牙道:“還請程叔考校。”

程意便問了幾個四書中的問題,發覺解鑒答得還算流暢。他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道:“既然如此,你去經經場也是好的。不過,第一次考試,無論什麼結果,都要坦然。”

解鑒一臉喜色,道:“多謝程叔教誨。”

一般來說,廩生為人作保,一般是要收取一定錢物的,往往要二到三錢銀子,有時候還要更多。如吉水縣,每次參加縣試的儒童足有三四千人,而吉水縣的廩生僅有三十多人。除掉五人相互結保的,依然會有大量儒童求他們幫忙,均攤下來,大多數廩生都有筆不菲的收入。當然,這些銀錢有一部分又會流入縣教諭的口袋。不過,既然是外甥的同窗,程意自然不會去惦記這個。

三人路過縣學,發現裡麵人很多,便徑直去了縣衙禮房。這裡的人比縣學要少一些。

肖平和解鑒站在了一個隊伍的後面。排在肖平前面的,有一個頭發斑白的男子。他大概三十多歲,但衣衫襤褸,滿面菜色,看起來十分潦倒,顯得十分老相。

輪到此人時,小吏什麼都沒問,就直接給他迅速辦妥了手續。

男子後面有個少年驚訝地問:“手續如此簡單,不需要查驗什麼嗎?”

小吏道:“他已連續考了十幾年了,自然不需要查驗。至於對你,該怎麼查驗還得怎麼查驗。”

排了一會隊,輪到肖平時,便有小吏上前詢問他向上三代中是否有娼、優、皂、隸等賤民,以及其他事項,還檢視了他帶來的資料。

填報資訊時,有一項是年齡,也稱作試年。古代並沒有準生證,所以年齡可以弄虛作假。科考時,試年便可以自己報。在明朝,有崇尚神童的風氣,有些人會故意少兩三歲,以便得到考官的重視。

肖平本就年幼,便按實際年齡上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