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月考 各顯本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68章 月考 各顯本事
八月二十八日, 涼爽的天氣裡,月考開始。整場考試將持續一個上午。
平日裡略顯嘈雜的書院,一下子安靜了許多。
書院外、內、上三舍的卷子不同, 遊學生和在捨生的卷子也不同。
遊學生考的內容更加基礎, 只有帖經題和墨義題, 也就是句子填空和注釋。在捨生就難得多了。以肖平所在的外舍生來說, 除了帖經題和墨義題外, 還要寫一篇八股文。
坐在桌前,拿到試卷, 填好姓名, 肖平沒有立即下筆答題, 而是瀏覽起整張試卷。
二十道帖經題, 十道墨義題, 一篇八股文, 題量稍多,並不輕松。
肖平看向第一道帖經題。
試捲上印著:“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後面是長長的空白, 然後又有幾個字:“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
中間的空白, 自然是需要填寫的地方。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哪怕一般社學的學生, 也需要熟讀成誦。
不過想想自己也是社學的學生, 肖平不由一笑, 隨即認認真真在空白處寫下一段小楷:“好仁者, 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在曾芸芸的監督下每日勤練不輟, 肖平的書法已經很見功力,已經能夠展現出顏體端莊陽剛的美感。另外,因為曾芸芸給了肖平許多後世書法家的感悟和技巧,再加上曾芸芸刻意的理念灌輸,肖平的顏體還多了一些他自己融入的秀美之感。
檢查了一下,沒有錯漏,肖平繼續下一題。
這一題還是出自《論語》。雖然已經滾瓜爛熟,但肖平依然認真細致,默寫後還檢查一番。
連續答了三道《論語》中的句子,接下來的七道題,分別出自《孟子》《大學》和《中庸》。對肖平來說,這種純粹考察記憶力的題並沒有難度。
不過肖平想來,其他人也不會在這種題上犯錯。真正拉開分數的,還是下面兩種題型。
墨義題的第一題同樣出自《論語》: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這句話意思看似簡單,可實際上有坑。
肖平還清晰記得自己學到這段話的時候,曾經向曾夫子請教過。曾夫子告訴他,最後一句的四個字“無所取材”,有人直接解釋為沒有地方取得木材。也有人認為“材”通“裁”,將文意解釋為“子路太好勇,不知節制、檢點”。因為朱子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就要按照後一種解釋。
肖平卻認為夫子對子路是由衷地贊賞,並沒有譏諷他的意思,便向曾芸芸傾訴苦惱。
曾芸芸當時問了他的理解。肖平的理解是另一種模樣:
夫子道:“主張行不通,我就坐個木簰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這個人太好勇了,精神超過了我,我就沒有什麼可取的呀!”
曾芸芸聽過之後,著實誇贊了肖平一番。肖平當時被曾芸芸誇贊得有點摸不著頭腦。曾芸芸卻對他道:“讀書,需要人雲亦雲,也最忌人雲亦雲。”
曾芸芸告訴他,學習道理的時候,要注重個人思考,考試的時候,要用好先賢的話語。肖平立即懂了。
面對這樣一道題,肖平雖然有自己的解釋,也認可自己的解釋,可他還是銘記了曾芸芸的話,學會了靈活變通。於是,他認認真真地寫了下朱熹在《四書集註》中引述的程頤的註解:
“浮海之嘆,傷天下之無賢君也。子路勇於義,故謂其能從己,皆假設之言耳。子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
毫無疑問,在這種考試裡,這便是標準答案,考官不會質疑,也不敢質疑。
這種情況下,肖平超凡的記憶力再度發揮了作用。否則,自己的理解很容易會和前人的註解弄混。所以,很多讀書人為了避免犯錯,不得不在讀書過程中給自己洗腦,一味迷信古人註解。為了科舉,他們不得不如此。
當肖平把墨義題做成了帖經題,這十道題也就沒有難度了。肖平所寫的答案,全部出自朱熹的《四書集註》。若是不完全,則引用其他先賢的話作為補充。
做完這兩種題型,肖平看了看天色,也就剛剛過去一個時辰。
最後一道八股文,題目只有四個字:不以規矩。
這個題目屬於小題,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