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湖上大佬成雙對 陳知縣的驚人背景……(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2章 湖上大佬成雙對 陳知縣的驚人背景……
陳知縣最近忙得焦頭爛額。
在京中候缺時還不覺得如何, 來到縣裡掌印後,他才明白,父母官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縣裡的事情本來就多, 縣丞、主簿卻覺得他年輕, 有意懈怠。再加上聘的兩個師爺一個突然喪父, 一個突然生病, 都沒有到位, 到如今還是他在窮忙。
昨日下午,他得到訊息, 江西提學官已經到了吉安府, 具體在哪個縣卻不清楚。陳知縣趕緊連夜通知縣學和縣裡的幾大書院做好準備。重教興學, 這是知縣義不容辭的責任, 也是考績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在江西, 如果學校搞不好, 民情都會受影響。
今天一早,陳知縣才知道,提學官到了吉安後, 並沒有留在府城, 而是直接去了地方各縣。如今已經來到吉水縣, 而且已經在吉水縣待了兩三天了。這麼說的話,吉水縣學校的情況, 提學官早已摸清楚了。這讓陳知縣有些惴惴。他到任的時間並不長, 對學校的瞭解也並不多, 哪裡出了紕漏, 他都未必清楚。
陳知縣不敢遠走,便在縣衙等候,得到的訊息卻是提學官直接去了文峰山, 接下來還要去鑒湖。提學官請他直接在鑒湖等著,要和他一起遊湖。
陳知縣隨即換了便服,又帶著縣丞和主簿,馬不停蹄趕到鑒湖。至於縣教諭,還在縣學裡守著。
等了沒多久,就看到提學官到了。
江西布政司提學官楊秋池,今年五十多歲,在江西擔任提督學政已近兩年,素以愛才著稱。不過,若是認為他是好脾氣,那就錯了。實際上,楊秋池在任近兩年來,已經摘掉了四五個秀才頂上的方巾。
明朝注重學校教育,規定“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有科舉”。意思是你想考科舉,必須在學校裡讀過書,但是在學校裡讀書不一定要參加科舉。這也是曾芸芸認為肖平必須到學校學習的原因。只有到學校學習,才能融入大環境,才能找到歸屬感,也才能有參與科舉的機會。
為保證地方儒學向國子監輸送優質生員以及透過科舉選拔官員, 朝廷認為必須加強對地方學校的管理, 確保地方學校按照國家意圖培養才俊, 於是便設立提學官這一職位。
就職責而言, 提學官主要是提調學校、約束師生,負責一省院試,對地方軍民利弊和官吏情況,具有上奏之權,很大程度上是“糾風紀”的“風憲官”,若是曾芸芸評判的話,她會說,提學官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官員,還是紀檢監察部門的官員。
要當上提學官,並不容易。首先要有較高的學識,很多提學官甚至由翰林院的官員甚至儒學大師擔任。其次要有良好的德行。風評不好的官員,是很難當上提學官的。
此時,楊秋池穿著便服,只帶了兩個隨從,絲毫看不出他有朝廷正三品大員的架子。可是,有督學的身份在,任是誰都不敢小覷他,
“拜見督學大人!”陳知縣趕緊上去見禮。縣丞和主簿也連忙上前行禮。
“免禮。忙完了公事,順便看看此地大好山水,倒是耽誤陳知縣的公事了。”楊秋池託了一下陳知縣的胳膊。
至於縣丞和主簿,沒有資格讓正三品大員特意關注。
陳知縣看督學面色很平和,心中稍安。他謙恭地道:“不敢。有幸跟隨督學大人,於下官也會大有裨益。”
“陳知縣不用如此緊張。這兩日,我去了吉水的官學和多個書院、社學,辦得都不錯。吉水不愧是文化昌鼎之地,一路行來,我所學也頗多。”
楊秋池捋了一下胡須,看了看整個鑒湖的景色,突然問:“陳知縣是隆慶五年的進士吧?”
陳知縣忙點頭:“督學大人好記性。”
算一算,今年恰好是陳知縣中進士的第三年。
楊秋池道:“你們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候。我與首輔等中進士時還是嘉靖二十六年,距今已經二十五年了。你看,如今頭發都白了。”
陳知縣忙道:“督學大人頭發雖白,但氣色卻好。”
楊秋池擺擺手,道:“我的身體和精神可比不上首輔。不過,首輔是你的老師,我與首輔卻是同年。今日又是私遊,我便稱呼你的表字雲臺吧。”
陳知縣一躬身:“陳鵬多謝年伯抬愛。”
二人簡單的幾句話,就將比較親近的關系定了下來。督學楊秋池是知縣陳鵬的老師的同年,陳鵬稱他一聲“年伯”,他則稱呼陳鵬的表字,儼然是把他當成了子侄輩。
官場之中,這種攀扯故舊的方式極為常見。不過,二人的一段話聽在縣丞和主簿的耳中,卻儼然響起了炸雷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