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入學第一天 一不小心成了八師弟……(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9章 入學第一天 一不小心成了八師弟……
解縉的事情雖然距離肖平已經很遠了,但是肖山曾細致給肖平講述過,因此他印象深刻。
如今再次來到這裡,站在這些遺跡面前追緬往事,更是有些感慨。
解縉死後九年,明成祖駕崩,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明仁宗認為解縉罪不至死,準備為解縉平反,但他僅僅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突然一命嗚呼,為解縉平反的事情就此擱置。最終,在解縉死去五十年後,才由明憲宗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複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即使如此,解縉的族人已零散很久,回歸吉水的,不過寥寥數家人口而已,而且再也沒有恢複當年家族的榮光。
解氏如此,很多家族也是如此,成敗興衰可能都在帝王一念之間。
肖平雖然還是少年,但是家庭遭遇的變故已經讓他更早地成熟起來。昨日與曾芸芸的幾番閑談,他更是確信,要出人頭地只有科舉一途。勝敗與否,他並不知道,他只清楚,自己應該努力,而且,有芸芸在,他很踏實。
當年,父親帶他來這裡的時候,他並不覺得有何特殊。父親博古通今,總愛給他講林林總總的事情。不過如今,他則有點滿疑惑。那時候他那麼小,父親為什麼專門帶他來這裡講述解縉的故事呢?其中是不是有什麼深意呢?當年,父親只是講述,並沒有過多的評價,只是在最後,他說,科考是絕大多數讀書人都要面臨的考驗,但也只是第一步。進入朝堂之後,還有千難萬險。
肖平還記得父親帶著他即將返程離開鑒湖的時候,用手摸著他的頭說:“平兒,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人心是最難得的,也是最難測的。”
肖平站在原地,忍不住想到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他始終不願意相信父親去世了,但是有人言之鑿鑿說父親已經被江水吞沒,讓他的心很悲痛。如果父親還在,他去了哪裡呢?他為什麼要離開了。
當他終於慢慢收束了情緒,才繼續往社學而去。
過了鑒湖書院與解元坊舊址,便是解氏宗祠。如今,解家早已不複輝煌,宗祠建得還不如文峰村曾氏宗祠。在解氏宗祠周圍,只有稀稀落落的幾戶人家,盡顯凋敝之色。
過了這裡,繞過一片桃林,便是如今的鑒湖社學了。
不得不提的是,有別於一般社學的純官辦性質,鑒湖社學則是很特殊的“公私合營”。
當年鑒湖書院因解氏獲罪而解散,周圍幾個村鎮的鄉紳便請求在此設立社學,以便良家子弟讀書。不過,吉水一縣的社學已經十分密集,籌辦社學、聘請蒙師,都需要銀子,縣裡便以周圍不滿一社為名義拒絕了。
隨後,周圍的鄉紳一起商議,決定共同出資建立了鑒湖社學,蒙師則由縣裡聘請。縣裡看到當地鄉紳的意願比較強烈,討價還價之下,決定蒙師的俸金由縣裡和鄉紳各自支付一半。於是,鑒湖社學便設立起來了。
鑒湖社學也輝煌過一段時間,出過一個進士、數個舉人,數十個秀才。可後來,因為許多書院的成立,很多讀書人年齡稍長,便去了其他地方,這裡就慢慢地沒落了。
算上門前的小院,社學佔地也不過一畝,其中的建築多以竹木搭就或者紅土壘成。依照慣例,中為講堂,兩側為兩齋。左齋用來祭祀孔子,右側則為塾師,周遭建了一些簡陋的房屋,充作住宿、飲食、休息、方便之處。
社學周圍比較荒蕪,屋頂上都長了草,但是門前的小院卻被踩得很平坦。看來,經常有人在這個小院裡活動。在小院的一角,還散亂地堆著一些石子和竹竿,甚至還有幾個鐵鏟子和一竿魚叉。
在社學的不遠,另有新開的一片荒地,散落地種植了一些菜蔬,如南瓜、豆角等。種植這些作物,不需要交稅,但在饑荒的日子,它們能夠像糧食一般充饑,因此受農人喜愛。只是限於田地有限,無法大量種植罷了。
一位頭發花白、身形佝僂的老嫗穿著滿是補丁的衣服,正在田裡抖抖索索地鋤草。前幾日的大雨,澆壞了許多莊稼和菜蔬,但是雜草卻長得更旺了。
肖平走進社學前的小院,透過窗子能夠看到社學內的情形。講堂裡,一個身著青衫的老者正趴在前面打瞌睡,五六個十二三歲的頑童則聚在一起,用竹枝撥弄著一條不知從哪裡捉來的花蛇。
一個年齡最小、大概只有十來歲的孩童因為擠不進頑童的圈子,只能在外圍打轉。他看到了肖平站在窗外,便喊:“有人來了!”
其他頑童看了一眼肖平,並不驚奇,依然在用竹枝不斷撥弄蛇頭,並且議論:“這蛇怎麼不噴毒液啊!”
不知道這花蛇前幾世做了什麼惡貫滿盈的事情,落入這幾個頑童的手中。初時大概還掙紮過,現在已經完全麻木了,眼睛無神,身體也軟塌塌的,只等著徹底解脫。
年齡最小的孩童大概是太無聊了,竟然跑到了老者身前,大叫:“先生,先生!有人來找!”
他連叫了數聲,老者才晃了晃腦袋慢慢醒來。他揉著惺忪的睡眼,問:“誰來找我?”
這位猶有醉意的老者,應該就是曾夫子了。
孩童用手指了指窗外的肖平,也不去看其他頑童逗弄花蛇,只是站在曾夫子身旁,好奇地看著肖平。
看到社學內的亂象,肖平已經決定趁著沒被曾夫子發現,不聲不響地離開。他覺得,這裡並非讀書的地方。誰知道曾夫子竟然被人叫醒了。這時候若是一聲不吭地退走,就委實不太禮貌了。
沒辦法,肖平只好硬著頭皮來到門口,向曾夫子行禮:“肖平見過先生。”
曾夫子點了點頭,問:“肖平,你尋我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