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誰比誰更瘋狂(第1/2頁)
章節報錯
九月七日,京師。
李靖雖然沒采納荀彧的計謀,還是將此事原原本本地上奏朝廷,目的無非就是請朝廷早作準備。
因為蒙古帝國一直沒承認大夏的華夏正統地位,兩國關係一直比較僵,或許李靖也有點擔心,怕日後真要借道,卻被蒙古大軍攔下。
這個難題自然只有上報朝廷,才能得到解決。
吐蕃之戰是大夏這段時間最大之事,無論大小事,都會第一時間報到歐陽朔這。歐陽朔看罷李靖的奏疏,說了一句:“也該探一探蒙古的底了。”
“來人!”
“在!”
“請鴻臚寺卿張儀來一趟。”
“諾!”
稍傾,張儀就趕到御書房,行了一禮:“微臣參見陛下!”
“賜坐!”
待張儀坐下,歐陽朔說道:“愛卿,你派人出使一趟哈拉和林。”
“敢問陛下,可有使命?”
歐陽朔點了點頭,伸出食指,“其一,跟成吉思汗重申一點,蒙古西征期間,帝國不會對蒙古用兵。此承諾,一直有效。”
此話既是承諾,也可看作是威懾。
說起來,蒙古跟波斯兩大帝國之間的戰爭,已經打了小半年,至今還沒分出勝負。根據黑蛇衛亞洲司傳來的情報,蒙古帝國已經打下十二座城池,再往西,就越大莫大阻力,有點難以為繼。
不出意外的話,蒙古應該會於近日撤兵,結束第一次西征。
如果蒙古西征歸來,可就必須要直面大夏威脅。雖然才過去半年時間,中原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夏一統中原,東起遼金行省,西至西海行省,構築起一條完整的北方防線,陳兵何止百萬之巨,是眼下之蒙古帝國所不能抗衡的存在。
怎麼處理跟蒙古的關係,實則也早已擺上歐陽朔案頭。
有大臣就建議,待吐蕃戰事一結束,朝廷立即兵發矇古,攻而滅之。如果朝廷全力一戰的話,這並沒有太大困難,當能一戰而勝之。
經過西夏之戰、十月天災以及西征,蒙古大軍從一開始的一百八十萬,銳減到不足一百三十萬,疆域雖然擴大了,實力卻在衰退。
兼且蒙古帝國橫貫東西,幅員遼闊,首尾不能兼顧,就算以蒙古騎兵之速度,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從西面趕到東面支援。
這樣的蒙古,拿什麼跟大夏鬥?
打下蒙古不難,難的是打下之後,該如何治理?
蒙古帝國是典型的遊牧文明,兼且幅員遼闊,想要治理好,就必須依仗蒙古人,給予其一定的自治區。
歷史上,但凡能降服遊牧民族的王朝,也僅做到使其稱臣納貢。
在遊戲世界,大夏不可能推翻重來,大肆開墾耕地,硬生生將蒙古扭轉為一個農耕文明。從帝國的需求來看,保留這樣一個大牧場也非常有必要。
如此也就意味著,對蒙古帝國,不好太過用強,如果大夏真的掀起兵鋒,在蒙古草原殺個血流成河,不定哪天才能讓草原緩過氣來。
可不打吧,成吉思汗又是個不願低頭的主。
這就給歐陽朔造成很大的困惑,一時想不到什麼兩全之策,包括張良這些謀士,也沒想到一個穩妥的方案。
故而才拖到現在。
歐陽朔對成吉思汗做出不主動對蒙古出兵的承諾,也有這樣的考量在。
“其二,跟成吉思汗提個要求,讓蒙古帝國在吐蕃之戰期間,無條件向我軍開放窩闊臺汗國,隨時可以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