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戰略級武器裝備(第1/2頁)
章節報錯
蓋亞七年四月,除了組建武運司,歐陽朔還非常關注軍工科技最新進展。
經過去一年工業化成果轉化,皇朝軍工產業迎來又一次重大突破,表現最惹眼的就是戰略級武器裝備領域。
在海軍領域,大夏第一艘鐵甲艦終於在北海灣下水。
初代鐵甲艦,就是木質材料的艦船在外層包上厚厚的鐵甲,用來抵禦攻擊,船上配備大量火炮,全長23米,橫寬13米。
大夏早在蓋亞五年中旬,就已經研發成功初代鐵甲艦,因為該種戰艦實用性不高,並未在海軍中大規模列裝。
第二代鐵甲艦則搖身一變,成為鋼製、設有炮臺的戰鬥艦與巡洋艦,已接近二十世紀近代艦艇的水平。
蓋亞七年四月,大夏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鐵甲艦應運而生。
此艦的誕生,歸功於重型艦炮的研製,越為先進精密的蒸汽機,以及大夏冶金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鋼鐵造船變為可行。
除火炮之外,鐵甲艦都裝有衝角以及魚雷,成為海戰時的關鍵武器。
鑑於鐵甲艦製造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兼且蓋亞對工業技術的開放程度不斷加速,未來幾年,鐵甲艦替代風帆戰列艦,已經成大勢所趨。
為了維護海上霸權,朝廷必須批次建造鐵甲艦。
問題是,鐵甲艦的建造成本可不低,僅一艘鐵甲艦造價就高達一百萬金幣,建造週期更是達半年之久。
歷史上的清朝,咬緊牙關,才購買了兩艘一級鐵甲艦,一時風光無二。當然,目前大夏設計的鐵甲艦,還無法跟定遠號這樣的一級戰艦媲美。
不為別的,沒有發電機支援。
當然,火炮也無法跟那時的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大炮媲美。
想要大規矩建造鐵甲艦,就必須要多家造船廠同時開工建設。
從蓋亞一年開始,大夏就在各大港口興建造船廠,目前擁有大小造船廠十六家,如此才有了大量樓船戰艦跟Z1型戰艦列裝海軍艦隊。
問題是,這些造船廠都是用來建造木製戰船的。
只有北海造船廠,也是領地第一家造船廠,才有能力建造鐵甲艦。為此,朝廷必須對剩下的十五家大型造船廠進行升級。
因為蓋亞已經取消模糊功能,僅此一項,就要耗費大半年,僅改造造船廠的資金預算,就達三百萬金幣之巨。
再加上建造鐵甲艦的成本,預算簡直要突破天際。
就算如此,歐陽朔也必須咬牙,決定先為印度洋艦隊跟太平洋艦隊,這兩大遠洋艦隊,各配備兩艘鐵甲艦,作為主力戰艦。
未來,再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除了海軍裝備,空軍裝備也有了重大突破。
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講,大夏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空軍,只是在艦隊跟集團軍配備了的飛行大隊或者飛行中隊,仰賴的就是擬態飛行器。
擬態飛行器雖好,缺點也很明顯。
其一,能量太過依靠磁歐石,限制了擬態飛行器的數量。
其二,能量回路採用的是亞特蘭蒂斯文明的雕紋技術,飛行器的工業化程度非常低,甚至都不合適用來充當戰鬥機。
針對這兩個缺點,七號研究所一直在進行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