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具裝鐵騎(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和的二十萬幽州強兵駐紮在冀州長城,再不向南寸進,致使關平督帥的兵馬也只能於常山郡駐防。
他們要野戰,只有野戰才能依靠最小的傷亡來換取最大的戰果。
盲目進攻長城,只會給軍士帶來死亡的災禍。
然而劉和出幽州兇悍無比,佔領了長城之後卻顯得後勁不足,不再向南威脅……這讓坐鎮鄴城的關羽察覺到一絲糟糕的資訊。
劉和在等,他在等什麼?
正當關羽疑惑時,江東兵馬進逼徐州的訊息傳了過來。
這時候就算關羽再遲鈍也明白過來,劉和等的是天下有變,他們早在戰爭開始之前便定下了計劃,要聯合攻打涼國。
徐州是一塊無主之地,無論涼國還是江東,一旦戰爭在這塊土地展開,後續兵馬都需要有持續不斷的力量才能壓制對方。
而徐晃的後方,就是青州與冀州。
劉和的二十萬兵馬,為的便是拖住關羽的冀州軍讓他不敢輕動,以使江東軍在徐州戰場上取得足夠的戰果。
敵人要從各方面削弱涼國,關羽很清楚。
但事實上無論劉和是否參與這場戰役,關羽都沒有將冀州軍士調向徐州戰場的打算。
在關羽的心目中,涼國最大的敵人並非是徐州的孫堅,或許江東能夠對涼國造成足夠的打擊,但令關羽感到憂心的一直都是朝廷。
也只有曖昧不清的朝廷。
儘管涼國上層大多數人對朝廷掉以輕心,認為朝廷的力量已經被削弱至數百年漢室江山最弱的時刻,但關羽一直覺得朝廷會在最關鍵的時刻扯涼國的後腿!
別人不知朝廷的實力,坐鎮冀州的關雲長對此可是清清楚楚。
屯駐洛陽近五萬兵馬便不說了,朝廷的重要意義是庫府藏著充足的軍備,那是能夠將三十萬民夫武裝起來的充足軍備,絲毫不亞於涼國。更何況還有兗州,丞相曹操的兗州還有超過五萬的兵力。而這五萬強兵因為地緣隨時能夠向涼國控制的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四地發難。
偏偏隴都還不打算與曹操撕破臉面。
因為一旦與朝廷撕破臉,涼國十餘年來積攢的民心將會受到重創。
所以,哪怕北方敵軍大兵壓境,關羽都沒有下令手中最精銳的涼王覆甲軍向北進發……反而命萬寧領兵八萬屯駐在冀州南部的魏郡,表面上兵指徐州戰場為了隨時增援徐晃。
實際上,關羽對萬寧的命令只有一條,那便是盯緊朝廷的動向,一旦出現變故立即兵下河內郡,進逼河南尹,切斷司隸與兗州的一切聯絡。
對幽州劉和那個小輩兒,關羽實在是沒什麼好擔心的,二十萬大軍進入冀州,他老巢幽州還能剩下多少人馬?二十萬兵馬雖重,但他斷定劉和不敢全軍壓入冀州,至少徐州戰場沒有分出勝負時不敢……若他投鼠忌器,關平可不會有絲毫手軟。
劉和手下除了那個閻柔之外皆是籍籍無名之將,曾經被公孫瓚打得整個幽冀亂竄,最後甚至逃到鮮卑人的地盤去避難,對他們的實力關羽是非常懷疑的。
就衝他們在劉虞麾下打出十萬敗於公孫瓚千餘人馬的戰績……關羽很期待這一仗能讓關平得到足夠的戰功,到時一門兩侯爺,豈不快哉?
……
關羽像一名深山老林中的獵人般引弓搭箭瞄準洛陽,殊不知洛都朝廷早在先前便已經對涼國下手了……第一手,就從潼關開始!
所謂的洛陽兵亂僅僅是曹操麾下的幾名將軍唱的獨角戲罷了。
一年前曹操便命張遼在司州及兗州各地徵募兵員,為不引起涼國的懷疑,這些兵員沒有正規軍的編制,而是皆由朝廷的軍侯屯長率領,在洛都近畿淮泗之間以群盜的形式儲存實力。
如今天下有變,張遼振臂一呼便成為麾下三萬兵馬的將軍,自號召虎,衝擊洛陽。
這當然不是衝擊洛陽,而是為了領取他們的輜重與軍械。
洛陽堅城之外的南北二軍前番時候剛剛以調換損壞軍械的名義撤換了可供五萬大軍取用的兵甲,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對此事自是知曉,當兩軍接戰不過片刻便以守護京畿大事為由撤入城池,兵甲輜重,甚至糧草都成了無主之物,任由叛軍搶奪。
這一切,就在皇帝面前悄然發生,而他卻什麼都不知道,只以為叛軍勢大,就連南北二軍驍勇善戰的將軍都無法抵抗。
接著,參加朝議的丞相曹操大為震怒,當下命夏侯惇、夏侯淵督帥南北二軍,于禁統兵萬餘追擊叛軍。另一方面他又命典韋、許褚、于禁等人前往兗州募兵,以洛陽單憑南北二軍難以守護周全為由,大興招兵買馬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