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

冀州局勢逐步穩定,兩年募得可戰之士三萬八千,與覆甲老卒共編冀州新軍,以拱衛疆土。

七月,鄴城外搭封將臺,拜關羽為持節都督,總領冀州兵馬自掌軍士,掌征伐禦敵等武備職能。

除關羽外,留駐冀州的徐晃、閻行、萬寧等人亦自領官職不表。

而涼王馬越及甘寧、楊豐二將則提領兵馬還道隴都,冀州之戰可謂大獲全勝。

同年冬,橫掃關外的涼國少將軍馬超提兵入駐河內,虎視洛都,天下皆謂涼國大有侵吞司隸之意。一時間謠言四起,京都人心不安,皇帝一月連發兩道詔書分別傳令河內馬超將軍及隴都涼王。

然隴關大雪冰封,持詔使者只得無功而返;河內賊寇不知何緣蜂起,奉詔使者似死於亂軍中,不知所蹤。

而後,潼關封鎖關隘,通告兩地商賈旅人局勢不穩,權且禁止通行,欲此向西的行人只能轉道冀州再入涼國。

可是……難道天下還有誰不知道誰是冀州的主人嗎?明明冀州的每一座城池都已經紮上涼國的黑底紅字大旗了。

這還不算完。

十四年初,在徐州將下邳建為佛國的老和尚笮融領教眾面西事涼國,應涼國立下的偽徐州牧裴徽之邀欲助其一統徐州。

初,笮融起兵兩萬夾裹下邳信徒三萬號五萬大軍北攻琅琊國,圍困治所莒縣,後國相蕭建率親兵棄城而逃東奔臧霸,琅琊國遂降。後兵臨即墨,破孫觀,奉其首級快馬北上冀州送往涼州。六月襲破東莞郡,斬尹禮於城頭,可謂攻勢如火,須臾之間攻破半個徐州。

至夏,臧霸自開陽出兵兩路,輕取即墨,奪琅琊國,於東莞郡佈陣邀戰偽徐州牧裴徽。

作戰伊始,笮融便知信徒不堪一擊,將精兵夾雜其間欲一擊得利,不料為臧霸所識破,笮融領軍自右翼衝出之時為臧霸部將吳敦所阻,臧霸則親領千騎直奔中軍掩殺。裴徽自知不敵,死戰不退,尤以文質之身縱馬高呼士卒死戰,無奈徐州信徒本不是精兵強卒對手,大軍仍未臧霸所破。

後笮融為臧霸所斬,裴徽於亂軍中不知所蹤。

涼國的鯨吞豫州之計劃,至此徹底失敗。

而豫州的情形則比較更為複雜,複雜之地便在於豫州內部中有沛國,為曹操的家鄉。其鄉黨於此地勢力巨大,曹氏與夏后氏氣同一支,宗族子弟多於州郡任職,即便涼國派出少將軍馬岱任這豫州的偽州牧,也無法以涼國的威望來折服他們。而汝南則是四世三公的袁氏故地,馬越於洛陽曾屠袁氏滿門二百餘口,幾將袁氏連根拔起,卻拔不了汝南這個被袁氏施恩幾輩的郡縣。

時至此時,領州牧之職的馬岱也不過僅僅能掌握陳國一地而已,五千兵馬捉襟見肘,終日擔心遭人刺殺……馬岱從來沒有低估豫州之行對他的危險性,但他也從沒想過放棄。哪怕如今無法全面掌控豫州之地,但只要他人還在這,便是涼國紮下的一杆大旗。

親近或嚮往涼國的人,便都會投奔到他的麾下,終有一日他會擁有與那些厭惡馬氏的人一戰的實力。

這種心思在徐州裴徽戰敗之後在馬岱心中更為堅定。

他們在這裡,不是為了統治,而僅僅是為了數其一面旗幟,告訴天下人不要覬覦這塊土地……因為這裡姓馬。

比較而來,情況最好的竟是涼國外姓大臣中文不成武不就的青州刺史杜畿。初至青州,杜畿引五千兵馬於北海郡淳于邀縱橫江海的海賊管承,許以翻江校尉之職,後亦徵其弟,曾強攻北海為劉備所敗的黃巾餘黨管亥為重甲校尉。雖招降二賊,有悖杜畿的名聲,卻獲得了強大的兵力援助,使青州諸郡江流陸地佈滿涼國旗幟,由因涼國在冀州強大的兵力部署,使得州中反對杜畿的人很快畏懼其兵勢而外逃……又紛紛被杜畿埋伏於各州接壤之地的兵馬所殺,對方言說青州兵患。

因為杜畿此時行事作風不似尋常重臣,隨後更是一面嚴明發令一面陸續招降流亡各地流寇盜匪、黃巾餘黨,很快就使得杜畿在青州站穩了腳跟。

漸漸的,青州反抗他的人越來越少,跟從他的人越來越多。青州千里之地凡是能夠被人叫出名號,或是曾與正規軍打過比較優秀戰爭的匪徒皆被杜畿招募並以其能力向其表功請官。不過半年便向馬越請了十六部曲軍侯,四個校尉。

而對於歸屬涼國仍舊作奸犯科的軍侯屯長,則大多被杜畿施以手段,先挑撥其與軍中別將的關係,隨後再以軍法處置。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太公平的地方,若是管氏兄弟的親信,杜畿便會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僅僅是敲打管承與管亥而已。

就這樣,半年之後,青州可謂完功,全境易旗兼得兵力雄厚,足可為冀州之翼。

……

涼國涼州,彰山英靈祠。

彰山上這二十年來模樣大變,在沒有柴夫能夠輕易地提著柴刀上山打柴。單單是山腳下豢養著三千匹涼國戰馬的彰山馬場衛兵便不會讓任何人步入這附近方圓十里之地,更何況為了彰山英魂祠還專門指定為漢陽郡的兵馬操練地點,隴都外的東西大營兵馬將軍都是這裡的常客。

這裡是涼州除了隴都與張家川之外兵馬防備最高的地方,因為這裡存放著自涼州姓馬起所有在這個旗號下陣亡的軍士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