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琴提出的建議,縱使趙雲晴明面上沒有點頭答應,可心底卻產生了動搖的念頭。

另一邊,傅如安與夏博瀚帶著下人悄悄搬到了另一處客棧之中,這家客棧在北街一道極為隱蔽的小巷子裡,很難被人尋到。

除了葉蓁以外,傅如安再沒有通知任何人。

此時的葉蓁正領著嶽管事在織布坊清點布匹的數量呢,這些日子織布工們孜孜不倦的工作,居然織好了近百匹的布料。

那些跟隨柳大嬸去學習染布的姑娘們也回來了,提前開工,將一些麻布或者絲綢染上不同的顏色。

這個時代的染布技術十分一般,顏色也頗為單調。

不是大紅大紫就是黑白灰,淺色調幾乎沒有。

葉蓁無意間發現這件事後,調查了一番染色工藝,從中稍微改良,研究出各種淺色調的染色料,驚豔了眾人。

對此,她心裡頗為滿意。

自己好歹也曾經是一個女博士,對於什麼三原色調色的基礎理論還是有的,這點小改動不在話下。

於是乎,除了前面的店鋪還沒處理,織布坊後院所有的工人都已經開始運轉了。

所有的改良版織布機都被運送到了織布坊,按照原先的計劃,擺放在織布間。作為織布工的姑娘們正式上工,每日一大早便收拾好了出門,在織布坊後院用了早膳,按時上工。.

其實她們開工的時間比葉蓁佈置的規定時間都要早上不少,大家對於自己能有這樣一份體面的活計心裡看重著呢,只有努力的份兒。

葉蓁原本還想勸一勸,畢竟姑娘們每日也得好好休息,她又不是現代那種只想員工007的無良老闆。

可是從柳大嬸口中得知大家的激情後,為了不澆滅所有姑娘心中的熱火,她還是隨她們去了。

繡娘們的工作地點也跟隨著織布工們一起轉換,後院獨屬於她們繡房要比住宅寬敞多了,各種工具也更為齊全。

葉蓁從先前她們做出來的成品裡選取了一大部分,讓她們先拿了一部分的絲綢布,每種樣式先繡在十匹綢布上,先看看市場反應。

除了尚未開張以外,整個織布坊已經逐漸走上了正途。

整個流程是,織布工們先將蠶絲或者黃麻織成布匹,再由染布工根據提前定好的顏色上色,晾乾。隨後再讓繡娘們挑選布匹,將定好的花紋樣式繡上去。

並不是所有的布匹都會繡上花紋的,大部分是絲綢,麻布也有一些,但繡的是一些大氣簡單的樣式。

本身葉蓁就是打算針對兩種不同的使用者需求制定的不同質量與價格布匹,一般百姓才會買麻布,給他們也不用繡太過精細繁複的花紋。

一來是因為這樣會提高成本,對應價格就得提高。二來則是因為普通百姓乾的都是辛苦活,對於衣物儘量是防磨防髒即可,好不好看倒是其次了,畢竟耗費程度很高。

另一邊則是有關於成衣的問題,這個專案葉蓁還是花了一些功夫,向王府的繡娘們取取經。

織布坊的那些繡娘基本上都是農戶出身,讓她們製作普通人穿的衣衫沒什麼問題,可若是那些大戶人家或者權貴之家的衣物,那就是兩眼摸瞎了。

反倒是王府的繡娘,她們主要負責的便是趙高渂父子的衣物,曾經也負責過已逝王妃的衣物。對於男子制式與女子制式的衣物標準,都是極為熟悉的。

葉蓁自己不太懂這個,聽了半天兩眼一抹黑,乾脆又把李氏叫來,讓她跟著學一學。

眼下織布工們都已經對使用織布機十分熟練,用不著李氏從旁協助,調出來學習如何製作繁複的成衣倒是沒有任何問題。

葉蓁的打算是等到李氏學會後,再

去教導繡娘們。屆時,繡娘們便暫停手上的工作,開始製作成衣。

左算右算,她忍不住撓撓頭,這人手好像還是有些不夠用啊。

無奈的聳聳肩,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織布坊還沒正式開張,也不知道自己的策略有沒有用,不用急著擴招。

至於織布坊開張的日子,葉蓁回府後找謝雲殊商量了一番。

雖然對方完全沒有插手織布坊的任何事,但在這種涉及本土知識的事情上,她最信任的還是謝雲殊。

聽到葉蓁說織布坊的準備工作終於做完了,謝雲殊有幾分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