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瓶頸。

到了吳海這個水平,說他沒有天賦,無疑是可笑的。

然而,天賦分三六九等。

吳海覺得自己的天賦跟小師弟相比,差距不是一般大。

吳海出生部隊大院,十來歲入伍,陰差陽錯成為醫療兵,後來考上了軍校,畢業後在軍醫院工作多年,後來轉入地方醫院工作。

三十五歲之前,吳海意氣風發,覺得自己是最牛的胸外醫生。

只要病人送到自己的手上,都有信心將病人治好。

四十歲時遇到了秦老,接觸難度極大的胸心疾病,他的盲目自大,開始收斂,變得謹小慎微。

手術的成功率提升了,但吳海覺得自己的技術不進反退。

這麼多年來,他創造了很多自己的術式,但總覺得欠缺了點什麼。

小師弟的橫空出世,讓吳海眼前一亮。

他終於明白自己缺少什麼,那就是開拓進取,挑戰未知的勇氣和衝勁。

筷子手法儘管運用於神經外科,但吳海認真做了研究。

這個手法的創造堪稱宗師,具備引領技術變革的水平。

當趙原用微創介入治療肺動脈夾層疾病時,所有人覺得他已經是領域第一。

然而,趙原此刻展現出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吳海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個驚人的想法。

趙原會不會引領外科技術進入超微創時代呢

現代醫學發展多年,華國的醫學深受影響,大部分醫生都是照本

宣科,學習流程,似乎別人的流程絕對正確。

然而,趙原卻在質疑那些傳統技術的必要性。

技術精簡,拷問經典。

水平放在其次,境界真的是秒殺太多人。

醫療技術的創新是最難的,比起藥物、器械的創新更難推動。

縱觀國際醫療領域的創新,靠著技術創新得到諾獎的人寥寥無幾。

所以目前大部分醫生都沒有將心思放在技術的革新,搞臨床的醫生搞器械設計,搞內科的醫生搞藥物研發,希望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底蘊。

然而,趙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

技術的革新是可以帶來醫學變革的。

比如內支架技術,比如筷子手法,又比如Tubeless技術。

觀摩區的醫生們從質疑變成驚訝。

尤其是角落裡的一群博士生,他們是吳海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