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大臣聽到朱元璋的話,也是驟然一驚。

前幾天宮裡的小道訊息說,皇孫是被胡惟庸的兒子治好的,沒想到是真的。

看來,胡惟庸不簡單,胡惟庸的兒子更是不簡單啊!

小小年紀便手段了得,是個人才!

朱元璋訓斥完李善長,便示意胡長安開口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胡長安也是不客氣,直接侃侃而談道:“如今大家都知道,中央對地方上的管理仍然較為薄弱。”

“為了減少管理成本,中央的行政力量只延伸到縣一級。”

“至於鄉一級,往往是由地方士紳把控,這就給了地主豪強們極大的徇私空間。”

“草民想,與其自上而下的派人監管民眾,何不直接讓民眾自行上報耕地情況呢?”

“朝廷可以每一百戶人家編制一本冊子,上面詳細記載這一百戶人家的人口和田地情況。”

“這一百戶人家可以每十戶人家編成一甲,一甲中選出一個甲首,負責匯總上報這十戶人家的人口和田地情況。”

“每十個甲首再設一里長,負責匯總編纂冊子,然後直接向縣衙門彙報。”

“冊子每十年更新一次,以便實時掌控人口和田地的增減變化情況。”

“如有瞞報者,官府可以直接對瞞報者處以重刑。”

胡長安還想繼續說下去,一道怒氣衝衝的聲音便驟然打斷了胡長安的發言。

開口的是一名鬚髮皆白的老者,正是禮部尚書劉仲質:“胡公子,你這話,未免也太天真了些。”

“老百姓們大多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粗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怎麼能理解得了朝廷的命令呢?讓他們自行上報耕地情況,到時候亂成一鍋漿糊,誰來負責?”

劉仲質話音剛落,便受到了一眾大臣們的贊同。

大明不比現代,識字率實在是低得可憐。

哪怕是在城市裡,平均十個人裡也只有一兩個人識字。

農村裡就更別提了,一個村裡能有幾個能幫忙寫點東西的人就不錯了。

要是運氣不好,寫封信可能都要去鄰村請人。

讓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們自己上報耕地情況,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麼。

有些刻薄的大臣們,甚至都掩著嘴偷笑起來了。

這胡公子能來議事,也真是瞎貓碰了個死耗子,撞運了。

這不,露餡了吧,連這麼幼稚的話都能說得出口。

而胡長安卻是不以為然,甚至連面部表情都沒變,冷靜的順著劉仲質的話道:“劉大人,你這話可就不對了。”

“老百姓的確是不通文墨,但是智力卻是正常的,只要稍加引導,未必不能自己處理事情。”

“歷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一窮二白出身,不也照樣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就拿漢朝的匡衡來說,他小時候家裡窮的連蠟燭都買不起,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人,結果還不是照樣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了漢元帝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