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城最先考慮的作物,是名為土豆洋芋馬鈴薯的東西。

這傢伙可食用的東西,在生物上算是一種“變態莖”,是植物儲存營養的器官。

因為有著各種優秀品質,在幾百年後成為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

前三種是:小麥、稻穀和玉米。

土豆原產於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悠久,在航海大發現以後傳入歐洲。

傳說,那時歐洲人還沒發現土豆的食用價值。

倒是土豆植株開花後,花朵豔麗而美麗,就把它當作裝飾品。

後來一位叫做安·奧巴曼奇的農學家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驗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

此後,歐洲農民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也差不多是在那個時期,土豆傳入到東南亞,有夏僑發現其特性和價值,便引進國內。

馬鈴薯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的地方種植。

這東西,產量很高,若有現代化技術培育,定期施肥除草,畝產可超過八千斤。

而正常情況下,種植一畝土豆大概需要三百斤土豆種,種植週期差不多三個月。

土豆在中原、西南等氣候比較溫和的地方,可以做到一年種兩季。

如此高產的作物,若能大面積種植,基本上能極大緩期夏族吃飯的問題。

畢竟,土豆塊莖含有大量的澱粉,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

而且還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

是大自然的神賜!

但可惜了,趙城如今無權無勢,還是被朝廷重點通緝的犯人,想要大面積種植也是不可能。

何況,他攜帶的種子數量也很有限,大概有兩個立方左右,總重量超過一噸。

一噸看似很多,實則種十畝地就差不多沒了。

不過若能精心呵護,在大明洪武年間的條件,就算沒肥料,一噸土豆也可以輕易變成十噸。

一年種兩次,輕輕鬆鬆就能破幾十噸。

猥瑣發育幾年時間,產量萬噸、十萬噸……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在幾百年後的新時代,夏族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

可就夏族的環境是能大面積種植土豆的。

關於糧食的問題,趙城自知道穿越時起,就一直重點關注。

在明朝以後傳入國內的作物,大部分原產自於美洲,像菠蘿、辣椒、土豆、玉米、花生、向日葵等都是。

尤其是土豆、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傳入夏族,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從某種方面解決了夏族人民吃什麼的問題。

因為糧食問題得到解決,夏族人口才開始進一步爆發性增長。

……

趙城沒有過多猶豫,趁人不注意,取了兩三百公斤的土豆種,直接放在了院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