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滾滾長江東逝水 第二章 三國演義羅貫中【求追讀】(第1/4頁)
章節報錯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
老先生愣了一下,聽這說法,這羅貫中某非是哪位大才?所謂《三國》是什麼長篇故事?
看到老先生的反應,趙城也愣了一下。
羅貫中啊,三國演義啊,這麼出名的人和作品,你不會不知道吧?
“秦公子,這羅貫中是何許人也?那《三國志通俗演義》又是何物?”
老先生深思片刻,還有點好奇。
“羅貫中,號湖海散人,原是太原人,後僑居江南……”
趙城脫口而出,恍惚間明白了什麼。
羅貫中,元末明初人,的確是這個時代的人。
但他有志圖王,卻跟錯了真主,後看到朱重八大事已成,漸漸淡出了江湖。
此後,羅貫中遠走江南,流寓於江、浙一帶。
再沒有出世任職,做了個單純的小說家。
其實,也不是他不願做官,主要是與張士誠有關係,又怎會受大明帝國待見呢?
圖王已無果,發憤著書罷!
也是這個原因,在洪武初年間,一本名傳千古的蓋世神作《三國演義》橫空出世,奠定了他在夏族小說家,乃至文學界的地位。
世人皆知朱重八,鮮少有人知道張士誠,反而是張曾經的幕僚羅貫中,因一本鉅著世代流芳。
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創作之後,羅貫中陸陸續續創作了不少作品,
還抽時間加工、完善了老師施耐庵的《水滸傳》。
施耐庵也因《水滸傳》負盛名,經久不衰。
只可惜,這兩人,或者說夏族歷史上的大多數名家作家,身前評價、待遇遠不及後世名聲。
比如杜工部,李太白。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產力落後,通訊技術落後、流傳速度緩慢。
其實在古代那樣一個環境,幾乎沒啥通訊技術可言。
交通全靠走,通訊全靠吼。
又或者點烽火、傳狼煙。
當然了,走驛站、寄書信,才是最主流的通訊方式。
但延遲太長了!
尤其是大明帝國,路引制度實施後,
明朝江湖路被堵,各種流通皆不暢。
此外,這個時代的《三國演義》還是禁書呢,登不了大雅之堂。
哪怕羅貫中在江浙小有名氣和才氣,離開江浙無人認識,也是正常。
趙城嘆了一口氣,以後有機會,得去找找這位小說家,或許能在這個世界立一個文學界最頂級的羅貫中小說獎。
可惜了,李白死得早,不然立個李白獎,或者杜甫獎、蘇軾獎也行,這不比那什麼諾貝爾排華獎大氣?
趙城向老先生簡單介紹羅貫中後,做了一個取書的假動作,從懷裡取出一本《三國演義》。
“老先生你不認識沒關係,我剛好帶有這本書。”
“這就是《三國演義》,我沒騙你。”
趙城將書遞過去,老先生疑惑未消,怪異地看著這本書。
臉色很詫異,如看見了什麼了不得的東西。
老先生姓周,經歷過不少事情,頗有眼力,一眼便識得此書不凡。
在翻開書頁後,更為這種精緻的紙張大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