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士載之恨 漢水交接(求追讀,衝精品!)(第1/4頁)
章節報錯
屯田制分為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
屯田始於漢武帝時西域屯田,那時為軍屯。
但漢武帝乃至漢靈帝時期的屯田,都只限於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並不作為一種正式的經濟和社會制度。
最早提出將屯田當做一種社會與經濟制度的是曹操麾下的棗祗,此外還有韓浩。
早在隨曹操鎮壓黃巾軍餘部時,棗祗就對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建安元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
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
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
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糧食百萬斛。
曹操於是下令郡國各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後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制從此得到廣泛推行。
曹操不斷整合軍屯與民屯,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
屯田制逐步確立後,成為了北方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
但是屯田制亦有著極大的弊端,屯田制的剝削極重,屯田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則更加艱苦。
曹操後期,屯田剝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達官 8 民 2 的程度,這還是明面上的資料,實際上的資料更為令人心寒,這引起了大量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最重要的是,大量屯田土地不斷被門閥豪族所侵佔,大量屯田客因為不堪辛苦,依附於眾多門閥豪族。
為經歷過戰亂洗禮的中原門閥士族的壯大,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歷史上司馬師能陰養三千死士,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屯田制。
這也是為何政略大才諸葛亮,一直不在荊州與益州如曹操一般,大規模推廣屯田的原因之一。
而身為屯田戶一員的鄧艾,雖然他往日裡辛勤勞作,但因為官府及世家的剝削,導致他一年中收入的糧草極少,僅僅堪堪保證他與鄧母不餓死而已。
因為沒有多餘的糧草,他沒有辦法將糧草當做錢財,引來醫者為他母親治病,所以他先來尋負責襄城屯田一切事宜的典農都尉。
屯田戶不入正常戶籍,所以曹操特地設定典農都尉掌管屯田區的生產、民政和田租,即為該區的行政長官。
襄城的典農都尉名郭達,乃是潁川郭氏的一名世家子弟。
因門蔭關係,他受到一些潁川士族的推舉,成為了負責襄城一地的典農都尉。
典農都尉的官署真正是在襄城的縣城中,但為了管理方便,所以在襄城外的屯田區中,亦有一種簡易的官署讓郭達辦公。
因為春耕將近,所以郭達近日來都在屯田區中的官署中辦公。
郭達從一名丞相僚屬中接過蔣濟代曹操發的命令,他在看完後心中立馬有了大概的人選。
只是數千屯田戶的籍貫,在襄城縣城中的桉牘中存放,具體的名單他還得回襄城中後才能整理出。
既然暫時整理不出名單,郭達就在襄城外的官署中與蔣濟派來的丞相僚屬一同飲酒。
郭達出身潁川陽翟郭氏,而這名僚屬亦是出身北地士族,士族與士族之間,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
就在郭達與這名丞相僚屬相談甚歡的時候,門外的小吏來報,說是鄧艾請求接見。
郭達見小吏說鄧艾來了,他下意識的眉頭一皺。
之前有一位縣中長者,推薦鄧艾擔任典農都尉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