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暘的這個想法也是在今日,看到吳軍撤圍後才漸漸成型的。

在之前哪怕他知道吳軍的糧草輜重,都在公安城外的港口之中,但他也只是將這個情報埋在心底。

在原來吳軍四面圍城的情況下,他縱算知道吳軍糧草輜重所在,他也並沒有什麼可操作的空間。

因為他沒辦法率軍出城,前去公安城外的港口之中。

但當孫權今日命令吳軍從西門外撤圍後,卻給了糜暘一次絕佳的機會。

在心中有了毀滅吳軍糧草輜重的想法之後,糜暘當即命沙摩柯派蠻兵前往西門外,探查西門外前往公安港口的地形。

公安城的西門之外密佈山林。

這對一般漢軍來說,那些密林可能是阻斷他們探查道路的天然屏障。

這也是孫權敢撤掉西門守軍的憑仗之一。

有著茂密的山林阻隔道路,哪怕劉備援軍到了也不能直抵公安城下,而對公安城中的糜暘來說同樣如此。

孫權不信糜暘面對著重重山林,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但可惜,孫權忽略了一點,糜暘手中有著數千五溪蠻。

也許在孫權眼中,他從來沒將這些卑賤的蠻夷放在眼中。

只是糜暘從來不會忽略他手中的每一張牌。

對世代生活在山林中的五溪蠻來說,再茂密的山林也不會打亂他們的方向感。

山林,才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

當初,五溪蠻在沙摩柯的帶領下,正是穿越公安西門外的重重密林,來到這公安城下的。

五溪蠻兵還有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大多全都沒有夜盲症!

五溪蠻以漁獵而生,他們雖不如漢族百姓一般,可以自己耕種出糧食,但是靠著漁獵為生的他們,在大多時候是不缺肉食的。

水中魚兒,山中勐獸,都是他們的主食。

而且五溪蠻還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個優勢。

古代之所以夜襲戰例較少,一個是因為古代士卒大多患有夜盲症。

還有一個原因是,夜襲時因為士卒大多看不見,所以都是透過聲音指揮。

這就需要那些士卒熟悉彼此的聲音,導致不會誤傷,不會聽錯指令。

而這一點無疑很難,往往需要一個鄉里出來計程車卒才能做到這點。

正如《管子·小匡中記載:“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

但這點對有著蠻語的五溪蠻來說,實在是太過簡單的一件事了。

在夜襲時,他們互相之間只要以蠻語呼應對方即可。他們雖然沒受過嚴格的訓練,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交流方式。

在沙摩柯回稟道路已經探清後,糜暘便馬上下令讓沙摩柯帶路。

在之前的一戰中,糜暘發現了五溪蠻野性難訓,若沒有人看著他們,將他們獨自派出去迎戰,有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而如今在公安城中,能夠有把握指揮這五千五溪蠻兵的,只有在沙摩柯心中又敬又愛的他了。

在西門之外,早已經準備好了一葉小舟。

西門外的吊橋在那夜的伏擊戰中就已經燒燬,所以糜暘只能踏舟度過護城河。

至於那五千蠻兵,在糜暘踏舟渡河之後,他們就如那夜一般紛紛跳入河中,朝著對岸游來。

不久後,糜暘與五千蠻兵就全部到達對岸。

在到達對岸後,糜暘就與五千蠻兵在一五溪蠻頭目的帶領之下,朝著城外的密林中一頭扎去。

雖然正值冬季,但南方的密林之中,依舊生長著許多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