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只能這麼一路,任由自己被眾人的言語所任意羞辱。

于禁心中的羞辱感,憤怒感這時已經升到極致,然而盛極必衰,

在極致的憤怒,羞辱之後,于禁突然感到一絲後悔,

他在想,他所堅持的不為劉備效力,是不是一個笑話?

若是他肯為劉備效力,今日又怎可能會受到如此羞辱,

又怎麼會被糜暘這樣百般折磨。

人一旦心中有了一絲後悔,那後悔感便會慢慢的擴大......

走在隊伍前方的關平,耳中聽到百姓們那肆無忌憚的羞辱之語,他心中有些不忍。

幸虧百姓們談論的不是他,否則他關平得馬上自刎謝罪了。

關平對糜暘言道,

“子晟,要不要讓士卒驅散那些百姓們?

畢竟士可殺不可辱,再這樣任由百姓談論下去,吾恐怕於文則會心生死志。”

關平非是對百姓們有意見,只是從小受仁義觀念薰陶的他,不忍于禁受辱太甚。

但糜暘在聽到關平的建議之後,卻反問關平道,

“士可殺不可辱?那他當日何不寧死不降?”

“我不覺得百姓說的,有何不妥之處。”

糜暘的這句反問令關平啞然。

見關平臉上還是有不忍之色,糜暘繼續言道,

“坦之放心,我命人在囚車上蓋上黑布,就是為其保留了最後一絲顏面了。

有此黑布在,于禁短時間內是不會心生死志的,這隻會令其心如死灰而已。”

見糜暘這麼說了,關平最後亦只能嘆息一聲,不再言語。

看著關平的這副作態,糜暘才想嘆息呢。

歷史上關羽之所以無法真正收服於禁,不是關羽魅力不夠,是關羽崇尚忠義仁義,不會對於禁逼迫太甚,

而關羽的這點,也恰恰為于禁所利用。

簡單來說,就是關羽不夠狠,

但糜暘不同,他來自後世,他嚮往忠義仁義,但卻並不迷信之。

在糜暘看來,只要能最終抓到耗子,那用的是黑貓還是白貓,他都無所謂。

糜暘到目前所有的舉動,為的就是想羞辱于禁。

在糜暘看來,于禁肯定不是什麼忠義無雙之輩,但他也不是什麼無恥至極的大奸大惡之輩。

他正如大部分普通人一般,有羞恥感,貪生怕死,卻又想保留著最後的尊嚴體面。

而要想真正收服這種人,最先要做的,就是先擊破他那脆弱的,自以為是的尊嚴,

在做到這點後,接下來的事就好辦許多了。

糜暘的這個做法雖不如關羽的正大,但只要結果是好的就行。

若不是擔心苛待降將的名聲傳出不利於將來,糜暘甚至連一塊黑布都不會給於禁呢。

所以糜暘帶于禁走的這條街道,其實是糜暘為于禁專門準備的,屬於他的修羅道。

隨著糜暘隊伍的慢慢前進,于禁的這條修羅道也終於走到了盡頭。

在到達江陵城南門之後,這處因為是軍事管轄區域,百姓的蹤跡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