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星夜進宮,為要的就是劉禪的一個態度。

當劉禪明確表示出支援的態度後,諸葛亮心中也就有了決斷。

然事關一國戰略,自當博採眾議,查缺補漏。

於是就在第二日,諸葛亮將糜暘的奏報潤色一番後公示於眾。

由尚書檯貼出的告示,就宛若一顆重磅炸彈般在長安城內炸開。

當長安城內的人得知糜暘剛剛立下的戰功,及他那毫不掩飾的野望後,沸騰、躁動的情緒一瞬間就將整座長安城給淹沒。

一時間長安城內無論是在朝公卿,亦或是在野儒士,皆將目光聚焦在了那封告示上。

而隨之而起的,自然是將所有有志之士都席捲在其中的熱議。

漢代是一個崇尚功名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凡熱血之輩,誰會不對糜暘想一舉滅到吳國的做法表示支援?

但一個良好的社會背景,自然不會只有一種聲音。

對於糜暘的野望,雖許多人都表示期待贊成,但難免有一些老臣心存憂慮。

而那些老臣自不會要故意反對糜暘,他們是基於當下的大漢國情出發的。

這部分老臣,是以太傅許靖為首。

許靖早在靈帝時期,就是世間首屈一指的大名士。

若單單論及士林名望,在當今朝野中,無人可望許靖項背,就是平日裡諸葛亮看見許靖,也得對他行弟子之禮。

本來歷史上在這個時間點,許靖是已經去世的了。

可今世大漢國運日漸昌盛,與歷史上那充滿悲憤、遺憾的境遇完全不同。

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眼見著大漢一日日有著復興的氣象,許靖的心境是極為舒暢的。

心境一舒暢,加上許靖養生有道,他竟比歷史上多活了幾年。

眾所周知的是,許靖自投效劉備後,除去為劉備舉薦賢才外,其他政事他很少參與。

這倒不是說許靖不醉心功名,只是許靖初投劉備時,他心裡是不看好劉備的。

既然不看好,那許靖當然想著儘量不參與政務,免得來日劉備敗亡時引火燒身。

但今時不同往日,大漢國運日漸昌盛的同時,也改變了許靖的心態。

他是大漢的太傅,大漢就是他的家!

儘管手中無實權,但他卻不能一直當政治上的啞巴。

不然日後大漢一統劉禪追封功臣的時候,怎麼會把他放在名單內呢?

汝南許氏,是不能在今漢有所衰落的。

既為私心,亦為公心,許靖以太傅的身份,公然向劉禪上了一道奏表。

當然許靖雖然不是很贊同糜暘的想法,可在奏表中他的語氣卻一點都不敢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