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琮目光的注視下,他發現萬餘山越兵的陣型變得散亂起來。

這一幕在全琮的預料之中。

甚至因此幕,全琮心中還進行了大膽的推斷——只要他不斷以箭矢對山越兵進行殺傷,那麼山越兵接下來很可能會不戰自潰。

意識到這一點後,全琮接連下達了幾道將令。

當全琮的將令傳遍城牆上後,在山越兵還未重新收攏起陣型時,上千支吳軍箭矢又接踵而至。

在彭綺率軍出發前,糜暘曾特地給予了彭綺許多盾牌。

糜暘知道山越兵一向缺少制式裝備。

為了儘可能減少山越兵的傷亡,糜暘將天策軍中裝備的盾牌幾乎都給予了彭綺。

能被精銳的天策軍當成裝備使用,那數千面盾牌的質量定然上佳。

可盾牌的質量再好,若山越兵不會熟練使用,那盾牌能發揮出的作用也不會有多大。

面對吳軍的箭雨,彭綺已經很及時下令身後的兒郎舉起手中盾牌。

只是從未受過正規訓練的山越兵,沒辦法一時間做到動作統一。

一面面的盾牌是接連被舉起,但因為每位山越兵動作上的不連貫,導致彭綺想象中的密集盾牆並未出現。

透過許多漏洞,吳軍的箭雨落入山越兵陣型後,又殺傷了不少山越兵。

儘管有著盾牌的遮掩,導致這一次的死傷人數有所降低,可吳軍兩次的殺傷,卻給山越兵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

山越兵的陣型,變得愈發散亂起來。

全琮見狀大喜。

而正如彭綺所料,糜暘正處在後方的一處高臺上,觀察著萬餘山越兵的一舉一動。

糜暘的身後,站著他的幾位心腹。

幾位心腹中旁人倒都還好,唯有董允在見到前方的情況下,忍不住上前勸糜暘道:

“大司馬,山越兵雖多卻久無操練,若再讓他們繼續前進,只會造成更大的傷亡。

屆時我軍的軍心,將會受到打擊。

不若暫且鳴金收兵,另尋他法。”

聽到董允的諫言後,糜暘卻面無表情。

董允能看得到的,糜暘又豈會看不到。

可糜暘與董允不同,糜暘掌兵多年,深知慈不掌兵的道理。

“自古以來,攻城戰皆是如此。

千餘、萬餘士卒在高牆之下並無區別,皆是隨時可被奪走性命的螻蟻。

往往一場攻城戰後,城下都會屍骸遍地,烏鴉蔽空。

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