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唸完獻給先祖們的北伐檄文後,太廟中陷入了一片寧靜中。

劍外忽傳收梁州,初聞涕淚滿衣裳。

這便是劉備剛剛的狀態——喜極而泣。

但在喜極而泣後,劉備臉上的眼淚卻漸漸消失,特別是讀完北伐檄文中的內容之後。

喜極而泣是他這個不肖子孫,舐犢長輩應該有的表現,但卻不應該是一個帝王的表現。

“來人!”

劉備口中發出一聲清喝。

聽到劉備呼喚的內侍當即弓著腰從廟外來到劉備的身旁。

內侍本以為劉備會有什麼吩咐,可是在他到來後,劉備卻並未馬上有所言語。

察覺到內侍站在身後的劉備,望著被煙霧環繞的諸位先祖靈牌,他的思緒好似回到了初平元年。

那一年,董卓亂政,劉備的恩師盧植得罪董卓被罷官回鄉,途經平原。

劉備特地親自出城迎接盧植。

那一年,漢室陵遲幾乎是天下人的共識。

在宴席上,酒醉的盧植曾問劉備道:“漢室蒙塵,君作何為?”

劉備答道:“願以身拭塵。”

盧植復問道:“若漢室分崩呢?”

面對這個更為嚴重的後果,那時尚年輕的劉備明顯有了遲疑。

但很快劉備就給出了答案:

“願步步,補青天。”

那一年的劉備,語氣很是堅定。

想起往事的劉備,重重的吐出了一口濁氣。

他是不會變的。

劉備將手中的北伐檄文交至身後的內侍手中,口中朗聲言道:“命人將此篇北伐檄文謄抄多份,明發各大州郡,務使眾所周知。”

內侍在聽到這篇檄文是關乎北伐的大事後,便絲毫不敢怠慢。

他恭敬地接過劉備手中的北伐檄文就要離去,但劉備接下來的一句話,讓內侍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令尚書令擬詔傳告四海,朕要親征北伐!”

在聽到劉備的這句話後,內侍臉露驚詫之情,擔心劉備身體的他趕忙勸道:

“陛下,戰事自有大將軍,戰場兇險,路途艱苦,何必以身冒之。”

內侍作為一直在劉備身旁的老人,他可是知道劉備的身體一點都不樂觀。

當下雖是漢軍最佳的北伐時機,但千里遠征,劉備的身體肯定是吃不消的。

勸諫之中,內侍的話語中隱隱帶有哽咽。

可面對內侍的勸諫,劉備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道:

“朕是大漢的天子!

君無戲言。”

在劉備說完這句話後,內侍的眼眶中已經蓄滿淚水,但他知道這件事已無迴轉餘地了。

於是他最後忍著淚水,手拿北伐檄文朝外走去。

當內侍走出太廟之後,劉備將目光看向了身前六座牌位中的太祖與世祖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