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眾臣對諸葛亮被劉備晉封為相國一事,會感到如此震驚?

這是因為,相國與丞相二者聽起來似乎只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卻是兩碼事。

按照太祖劉邦定下的大漢官制,真正的百官之首,不是三公,更非大將軍,而正是相國。

至於丞相,原本只是相國的副手而已。

丞相雖說是在兩漢,亦可替君王署理政務,但丞相本質上只是協助的角色。

一般情況下,丞相的權力大小,取決於皇帝的信任程度。

但相國不同。

一旦有人成為相國,那麼就代表著大漢的政務,本來就應該由他主理——哪怕是帝王也不能隨意染指!

這一點從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中就可以看出——蕭規曹隨。

漢惠帝劉盈想對政務做出一些修改,但卻被相國曹參兩句反問直接問走了。

這並非是曹參不忠,而是曹參在合理使用他的權力。

總三公九卿、治天下政事,禮絕百僚,萬民避道,謂為相國!

實際上來說,相國的存在,已然對皇權形成了制衡的效果。

所以當年曹參死後,後世漢室君王都不再設相國一職,而是改設丞相。

可無論是從地位,還是權力方面來講,相國與丞相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正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眾臣很容易就想到將來很可能發生的一幕。

劉備是開國君主,他威望深重,諸葛亮是丞相或者相國,對他來說根本沒區別。

但劉禪不是呀。

原本諸葛亮若還是丞相,那麼就算諸葛亮成為劉禪的輔政大臣,每當諸葛亮要處理一件大的政務時,明面上都還要徵詢劉禪的同意。

在劉禪正式下詔後,那件政務才能正式實施。

可相國不用.

這樣一來,將來太子劉禪繼位後,恐怕很可能會是第二個漢惠帝。

自己都能知道這一點,陛下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

最重要的是,曹賊篡漢的殷鑑未遠,可在相信親生兒子與相信諸葛亮之間,劉備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

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的確達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古往今來,有哪位君主能做到這一點?

就連諸葛亮也是一臉震驚的看向劉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想拒絕。

可惜還未等諸葛亮開口,劉備就輕聲說道:

“天子一言,重若九鼎。

孔明想讓朕在天下人面前失言嗎?”

劉備的話語中帶著無比倫比的堅定。

而劉備都這麼說了,諸葛亮又怎麼還能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