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1/4頁)
章節報錯
聽到糜暘的話語後,諸葛亮的臉色微微變了下。
諸葛亮的志向,一直是致力恢復光輝的大漢盛世。
所以對於大漢的一些祖制,諸葛亮是發自內心的不想違背。
在大漢眾多祖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當年漢太祖的那句“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於這句白馬盟誓之下,糜暘當下提出的想法,可謂是“大逆不道”。
但諸葛亮也只是臉色稍微變了變,他並未出言訓斥糜暘。
諸葛亮的此番反應,原因有二。
其中一個原因是,早在之前劉備就曾私下對諸葛亮說過,想追封關羽為王。
亦就是說,糜暘的提議其實是奉旨行事。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諸葛亮雖看重忠義,但他絕不是迂腐之人。
自在荊州投效劉備以來,諸葛亮可是親眼目睹過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情誼有多深厚。
他們二人那般深厚的情誼,古往今來也是極為罕見的。
加上關羽在生前,的確為大漢的復興立下了大功。
人人都說當年是糜暘守住了荊州,但實際上當年是關羽率軍擋住了曹操親率的魏軍主力,否則的話糜暘是根本沒機會打出公安之戰的。
而若是那一年大漢失去了荊州,那麼大漢復興的希望,是會直接破碎的。
單單憑藉這一功勞,關羽就可謂對大漢有再造之功,更遑論數十年來,關羽為大漢立下的其他功勳了。
以上的兩大原因,讓諸葛亮心中生不起勸阻劉備的念頭。
相比於諸葛亮的臉色微變,劉備的臉色可就豐富多了。
懷念,欣喜,遺憾,堅定,種種情緒匯雜在一起,表現著劉備當下波濤洶湧的心情。
劉備用欣慰的目光看向糜暘,他說道:“難得你還記得這事。”
當年關羽逝世後,劉備就對糜暘談及了他想追封關羽為王的心思。
那時劉備想的是在他逝世後,讓糜暘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來推動這一件事。
畢竟那時天下間誰能想到,短短數年間大漢就能收復了長安呢?
時勢的變化,超出了天下人的預料,那麼原本的計劃自然也要相應改變。
趁著糜暘收復長安聲望正隆的時機,來推動追封關羽為王一事,是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面對劉備的感慨,糜暘臉上顯現鄭重之色道:“先翁恩德,陛下恩德,臣一日不敢或忘。”
糜暘的回答讓劉備很是滿意。
可劉備心中還是存在著一些顧慮:
“你可知一旦你首倡這事,那麼無論是當世還是後世,你都會受到不小的非議。
人言可汙人,亦可殺人。
這件事亦無須現在即辦。”
劉備的顧慮,完全是在擔憂糜暘。
而劉備的話,亦是有道理的。
誠然當下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可劉備從未逼迫過糜暘。
從糜暘的個人利益來說,他完全沒必要在當下主動提及這件事。
糜暘既然能收復長安,難道將來會沒機會收復洛陽,乃至於一統天下嗎?
等糜暘一統天下時,憑藉著那時他的威望,他想追封關羽為王,受到的阻力定然會比當下更少。
或者再換句實際的話來說,等劉備逝世之後,若糜暘不願,那麼天下間還有誰能強迫他做他不願意的事呢?
只是,若這件事是糜暘願意的呢?
劉備話中的深意,糜暘不是不知道,他知道這是劉備對他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