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1/4頁)
章節報錯
漢章武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今日註定是會被載入史冊的一日。
今日一大早,曹袞便在隨從的服侍下起身洗漱。
當洗漱完畢後,曹袞便急不可耐的取來一本佛家典籍看了起來。
曹袞是魏武帝曹操之子,曹丕的異母弟。
年少時曹袞便被封為平鄉侯,後曹丕稱帝后,為向天下人展示他愛護兄弟的一面,便將曹袞封為贊公,最後進為贊王。
襄樊大戰魏軍慘敗後,司馬懿認為漢軍下一步的目標一定是關中,因此他便建議曹丕“分封宗室於關中,以安人心”。
在司馬懿的這個建議之下,曹丕思來想去,最後選擇將一向柔弱的曹袞改封為扶風王,坐鎮扶風。
當然曹丕內心裡是十分忌憚他的兄弟的,所以名義上雖是讓曹袞來坐鎮扶風,但也僅僅是在名義上而已。
身為扶風王的曹袞手中,並無絲毫兵權。
不僅沒有兵權,曹丕還派出數位親信擔任曹袞的防輔,承擔著有著監視曹袞的職責。
只是對於曹丕的這副安排,曹袞心中一點怨言都沒有。
曹袞少時就酷愛讀書,十幾歲時就能寫文章。每次讀書,臣屬常恐他因精力損害得病,屢次勸阻,但他性情喜歡讀書,不能中止。
截止今年,曹袞共著有文章數千字,他的才華雖比不上曹植,但也是曹魏諸位宗室中頗有才名的一位。
一心只愛讀書的曹袞,對權力並無任何渴求,自然也不會對曹丕的安排有半點不滿。
當展開手中的佛家典籍之後,曹袞很快就沉浸在獲取知識的快樂中。
東漢明帝時,佛教就漸漸傳入中原。
只是目前的佛家還未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所以在華夏的發展一直是不溫不火的。
百年來也只有一些達官貴人才有可能接觸到佛教的典籍。
曹袞數年前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一些佛教的教義。
因為佛教的一些教義與他的性格頗為相符,故而從那之後曹袞就對佛教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可是就在曹袞吸收佛教知識的時候,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的王府之外扶風城之內,正發生著一場鉅變。
在事先的約定之下,一位位居住在扶風城內的世家家主,在今日一大早的時候,就帶領著府內的族兵堂而皇之地朝著曹袞的王府前進。
當一位位家主在路上相遇後,他們各自的族兵很快便匯聚在一起,以蘇則為臨時的共同首領,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部隊。
上千世家族兵在蘇則的帶領下,繼續殺氣騰騰地朝著曹袞的王府前進。
上千世家族兵手持利刃的行進,很快就在扶風城內的街道上引起慌亂。
許多百姓在見到這一支隊伍後,紛紛嚇得四處躲避,引起扶風城內的處處騷亂。
百姓們並不知道今日,為何會突然有上千世家族兵匯聚在一起。
他們甚至都不想花心思猜測上千世家族兵前進的方向是何處。
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不要阻攔這上千世家族兵的前進。
上千世家族兵,聽起來不是很多。
可領頭的人皆是在扶風有著多年聲望的世家家主,當他們出現在隊伍前方後,以他們的影響力足以讓城內的百姓不敢與他們作對。
至於城內的魏軍?
作為扶風的治所,按照常理來說扶風城內是應當有魏軍駐軍的。
但今年的局勢與往年不同。
由於漢軍的大舉北伐,扶風城內的魏軍早就被曹真調往前線,前線戰事緊急,曹真又怎麼可能浪費兵力防衛處於大後方的扶風城呢?
當然就算扶風城內沒有魏軍正兵,也應該有著的縣兵負責維持日常秩序,承擔守城之責。
但重要的是,天下間哪一座城池的縣兵,不是在當地徵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