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1/4頁)
章節報錯
在剛剛聽到“科舉”二字時,滿寵的眼神中有著迷茫。
可很快以他的見識,就對這二字有了大致的猜測。
“科”有考教、查核的意思,至於“舉”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盛行的察舉制。
就算是九品中正制,本質上也是一種察舉制度的創新。
在心中分別拆解完二字的意思後,滿寵心中不由的得出一個想法:
“大將軍是想建立一種,考試與察舉並行的選拔士人制度?”
滿寵口中吐出的推測,讓糜暘臉上的笑容愈盛。
與滿寵這名滿天下的大名士討論選官制度,就是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共鳴。
若說起科舉制,可能許多後世人腦海中的第一反應會是,這是始於隋唐時期的一種選拔人才制度。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科舉制最大的特點便是,透過國家舉辦的正規考試,來選拔國家需要的各級人才。
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在唐代以後,逐漸成為歷代朝廷選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徑。
但這是唐代以後,世人對科舉制的看法。
其實在漢代之時,科舉二字對世人來說也不陌生。
畢竟字義就在那裡,很多人很容易根據科舉二字的字義,得出與滿寵相同的理解。
而對當世人來說,察舉制自不必說,這一直是兩漢四百年間主要的選拔人才制度,世人都熟悉的很。
至於透過考試選拔人才,對當世人來說卻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上位者都有考教士人的習慣。
“有何教我”這句話,難道真以為是上位者什麼都不知道,必須要士人當他老師教他嗎?
這四個字無非體現著,上位者對士人的一種面試而已。
及至當世,甚至不止上位者會考察士人,就連士人在入仕前,也會想著考察上位者。
“君擇臣,臣亦擇君”,便是這社會現象的最佳體現。
從以上的情況可知,其實在漢代,透過考教選拔人才一事,是符合當世人的普世觀念的。
故而滿寵這個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在聽到“科舉”二字後,沒有大感迷惑,也沒有勃然大怒,覺得糜暘是要揮動鋤頭,開始掘世家的根了。
相反的滿寵臉上還流露出期待之色。
他想知道糜暘所言的“科舉”二字是不是如他猜測的那般。
又能為天下的世家豪族,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面對滿寵的期待之色,糜暘果斷的點頭道:“滿君所言正是。”
見糜暘的回答證明了自己的猜想,滿寵臉上的期待之色愈濃。
滿寵出身高門,他之所以會倡議糜暘在大漢境內施行九品中正制,不代表他就真的非九品中正制不可。
對滿寵來說,只要是能為世家大族帶來利益的選官制度,那這個制度是不是九品中正制,是一點都不重要的。
而若糜暘所言的科舉制真是一種考試與察舉並行的選官制度的話,那麼這種選官制度對當世的世家大族來說,當然是有利可圖的。
例如察舉制。
察舉制的前身本就是春秋時期的鄉里舉薦制度,有著這種核心的察舉制,不管它如何創新,都不可能會損害在當地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世家豪族的利益。
這也是為何九品中正制發展到後面,會變成“上品無寒士,下品無高門”的畸形形態的根本原因。
只要糜暘不廢除察舉制,那麼他無論提出怎麼樣的選官制度,都等於在間接保障天下世家的利益下限。
既然如此滿寵何必著急憤怒。
在知道自身的利益不會受到侵犯後,滿寵開始思考起“科舉制”中科一字給天下世家帶來的影響。
考試選拔人才,古往今來早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