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1/3頁)
章節報錯
聽到鄧艾的話後,丁奉不免覺得有些詫異。
糜暘遠在千里之外的褒斜道,又怎麼會突然來到街亭呢?
若說今日一戰他們敗了,街亭岌岌可危倒有可能,但今日一戰他們取勝,士氣更加高昂。
在這種情況下,陛下更沒調大將軍來街亭的道理才是。
相比於丁奉的詫異,姜維則是臉上流露出思索之色。
姜維的思索被鄧艾注視到,現在鄧艾對姜維不再那麼輕視,因此他難得主動詢問姜維道:
“伯,伯約可想到些什麼了?”
鄧艾的詢問打亂了姜維的思緒,不過姜維倒也藉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今日一戰,我軍之所以能取勝,不是在於敵將張郃籌劃不精。
相反一開始,張郃的誘敵之計是成功了的。
今日之事一旦傳到陛下耳中,陛下一定會有警惕。”
當姜維說到此時,丁奉微微一怔,然後恍然大悟。
從事後來看,常人都看得出張郃將投石車調轉方向,很可能為的就是誘敵。
而劉封的確受到張郃誘敵之計的影響,率軍出營迎戰。
當然不能因為這一點就說劉封在這一件事上犯錯。
以當時情急的局勢,劉封想著率軍出營搗毀投石車,也是無奈之舉。
丁奉自問,若他處在劉封的角度上,他也會這麼做。
就算鄧艾一開始不同意劉封率軍出營的舉動,可一旦投石車對無溼牛皮防備的營牆發起猛攻。
那麼看出可能是敵軍誘敵之計的鄧艾,最後也是會忍不住率軍出營的。
誘敵之計被看穿不難,難的是如何不咬敵軍放出的誘餌。
而以街亭的重要性,當下在街亭的一眾漢將,都不可能會坐視丟失街亭的風險於不顧。
就別說劉封、丁奉幾人,哪怕是趙雲、馬超在此,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在大漢軍中,唯有兩人有可能不中張郃以街亭為誘餌的誘敵之計。
那兩人分別是劉備與糜暘。
倒不是說這二人的智慧,真的就遠超大漢的所有軍將,讓他們可以想出計策破解張郃的誘敵之計。
只能說這二人的身份不一般。
劉備是大漢天子,糜暘是大漢的大將軍,他們二人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是大漢戰略的共同構造者。
街亭的安危為何能成為張郃用來引誘漢軍的一個無解之題?
根本原因就在於,在大漢當下的戰略中,街亭是不能丟失的。
而除去劉備與糜暘之外的其他人,他們無論地位再高,都只是大漢戰略的執行者。
除非他們選擇背叛大漢,不然他們不可能敢承擔失去街亭的風險。
他們也沒辦法下達不顧街亭安危的命令——只要這命令一旦發出,軍中一定會有忠君之人撥亂反正。
正因為以上原因,讓街亭的安危成為了張郃鉗制諸漢將的一道繩索。
這道繩索在投石車的威脅下,可以任由張郃什麼時候想勒緊街亭諸位漢將的脖子就勒緊。
從這一點來說,諸位漢將在街亭是沒有戰爭主動權的——哪怕今日,漢軍剛剛取得一場勝利。
而要想斬斷這條繩索,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
那自然是將糜暘從褒斜道調來。
因為糜暘是大漢戰略的構造者,故而哪怕他到達街亭後沒有辦法破解敵軍投石車的威脅,但糜暘卻有權力決定,在合適的時機放棄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