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在想什麼呢?

陸遜會打算先率主力收復廬江全境,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以往孫權北伐合肥時,吃了太多次誘敵深入的虧。

說實話以往孫權每一次北伐時,都很順利地打到了合肥城下。

但每次又很不順的被魏軍擊退回來。

這除去孫權個人的統帥才能實在有些拉垮之外,還與魏軍的對敵策略非常有關係。

每一次孫權率軍到合肥城下,魏軍採取的都是堅壁清野的計策。

然後等到吳軍的銳氣在合肥城下耗盡後,魏軍或調動城內精兵出擊,或調出埋伏在其他地帶的精兵伏擊吳軍。

這基本已經形成魏軍對付吳軍的老套路了。

而為何吳軍都會被魏軍的這個計策擊敗呢?

非吳軍不驍勇,亦非吳將不死戰,主要便是在於吳軍抵達合肥城下時,補給線太過綿長。

補給線不安穩,這對任何大軍來說,都是致命的一個隱患。

出於這種教訓,陸遜才決意先收復廬江全境。

因為這樣一來,一方面不僅能加強江東的國力,更可以排除掉吳軍來日補給線的隱患。

陸遜想拿下合肥名震天下,但他卻是一個有耐心的人。

他不會因為心中的渴望,而輕兵冒進,他要從廬江郡,一步步北上,佔據每個重要縣城。

這是保護吳軍補給線最好的辦法。

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因為凡是在重要的縣城內,定然會有精兵鎮守,而一城一城的打過去,太過耗費時間。

但這一方面的弊端,陸遜這麼做的第二個原因可以解決。

正如堂內諸將一般,當他使出聲東擊西之計,卻又僅僅表現只率主力攻打廬江三縣後,諸將的臉上都浮現不解之色。

更有甚者,有些資歷高的將領臉上都浮現了不屑之色。

而同處一個勢力的吳將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向視吳軍如無物的曹休呢?

陸遜深知,只要曹休得知訊息後,肯定也會覺得他是無膽之輩。

這會讓曹休對吳軍大大的放低戒心。

可單單有這一點還是不夠的,因為淮南的魏軍精兵不會憑空消失。

所以接下來就得看曹魏朝廷對糜暘的應對了。

孫權是在接到糜暘凌視關中的訊息後才打算出兵的,而這也正是陸遜建議他的。

因為陸遜知道糜暘當下可謂是曹魏最懼怕的敵人,而長安又是曹魏絕不能容許失去的戰略要地。

在這兩者結合之下,曹魏一定會在近段時日瘋狂調集精兵前往關中阻擊糜暘。

曹魏沒有的選擇。

而在關中的魏軍精銳大部分喪失後,曹魏能調集的無非是河北與淮南兩處的精兵。

所以陸遜推斷不久後曹丕就會派來信使詢問曹休淮南軍情。

在那時自己的膽小形象已經在雄烈的曹休心中形成。

而相比於糜暘這個敵人的恐怖,為了拱衛曹魏江山,曹休怎麼可能會不將淮南的大部分精兵調去關中呢?

那一日,就正是他陸遜的機會。

不知天時者,不稱為將。

拙於用時者,必難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