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為何在聽到大將軍府中的司馬二字後,會顯得如此興奮異常呢?

實在是因為這二字代表著不同尋常的權力。

從表面上看,司馬乃是軍中中下層軍官的職稱,若非有特殊任命的司馬的話,那麼司馬常常秩不過四百石。

單單從品秩上看,現在已經是漢興太守,鷹揚將軍的孟達,應該是瞧不上這個軍職才是。

但漢代的官職有個非常鮮明的特色,那就是權級分離,更直接來說,便是重實權而輕品級。

而在漢代四百餘年來的歷史中,對於一位人臣來說,什麼樣的權力是最大的呢?

無疑是輔政之權。

漢代的輔政大臣,是有權力廢立天子的!

而要想成為輔政大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便是要有開府治事之權。

開府治事這一項權力,等於是某位大臣可以光明正大的以漢家的大義,組建自身的班底。

甚至發展到後期,只要那個輔政大臣手段夠高明,威望夠高,他完全可以讓他的霸府成為大漢新的中樞朝廷。

歷史上的諸葛亮便是如此的。

史書中記載諸葛亮輔政時期,對季漢的權力中樞是這麼描述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而在建安早期時,曹操亦是擁有這項權力的。

正是因為手中有這項權力,曹操才能在後來那麼名正言順的把控著大漢的朝政,更為他後來代漢打下了堅實的政治班底基礎。

可曹操與諸葛亮還是有著差距的。

曹操在掌握漢室朝政後,或遵循內心的慾望也好,或被己身的利益集團裹挾也好,他最後終究成為了他年輕時最不齒的人。

但諸葛亮卻一直保持著初心,一生恪守臣節,從而成為千古佳話。

人性本自私,曹操的行為從人性來說,也有理解的角度。

但諸葛亮的行為卻是足以讓人膜拜瞻仰。

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受後世無數人敬仰的最大原因。

反正不管諸葛亮與曹操的選擇有何不同,但從他們身上的事例足以看出,一旦糜暘成為正式的大將軍後,在開府治事加持之下,他個人在大漢的權勢,將會到達一個新的頂峰。

而開府治事的權力,不僅能讓糜暘受益無窮,對他們的一眾部下來說更是如此。

因為再強大的權力,也需要有人替糜暘去執行。

這一部分人,只可能是糜暘霸府中的人員。

而在霸府的一眾官職中,司馬是個看起來不起眼,但卻無比重要的職務。

司馬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分潤到糜暘的軍權的。

成為霸府中的成員,可以說是每位普通漢臣心中最大的野望。

歷史上向朗身為諸葛亮霸府中的長史,後來因為向朗包庇馬謖,諸葛亮一怒之下將向朗罷免。

數年後,劉禪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起用向朗為光祿勳。

光祿勳乃是九卿之一,與向朗以前的長史一職,從地位上看簡直有云泥之別。

但向朗被封為光祿勳後,卻時常悶悶不樂,最後更是因此憂憤而死。

原因就在於在向朗為諸葛亮霸府長史時,手中的權力幾乎等同於大漢的副相,那一段向府家門口如鬧市一般,前來趨炎附勢者不知凡幾。

但向朗被“升遷”為光祿勳後,這一切現象卻都消失。

從向朗的事例足可以看出,是否為霸府之臣,對尋常漢臣來說有著怎麼樣的重要性。

說句不誇張的話,那簡直一種質的昇華。

孟達是當世人,他當然知道能夠成為霸府之臣中的司馬,對他有著多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