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見或不見 反客為主(第1/4頁)
章節報錯
聽到關嫣如此分析,糜暘不禁聯想起歷史上劉曄對孫權的一番評價。
“......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為無禮以怒陛下。
陛下赫然發怒,興兵討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國,不愛珍貨重寶,隨時貢獻,不敢失臣禮也,無故伐我,必欲殘我國家,俘我民子女以為僮隸僕妾。’
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戰加十倍矣。”
這是歷史上曹丕在考慮該如何處理與孫權之間的關係時,劉曄對曹丕的進言。
劉曄的這番話是說,別看孫權現在很恭敬,但他這是做給天下人看的。
劉曄料定孫權在天下人面前做出無可指摘的臣服姿態後,肯定會暗中想方設法激怒曹丕,引得曹丕主動攻打他。
一旦等到了那日,孫權便可將黑鍋都甩在曹丕的身上,從而達到讓江東上下民眾與他同心同德的效果。
劉曄的這番判斷,可以說將孫權的性格捉摸的十分清楚,而後續的發展,也盡不出劉曄所料。
而將劉曄的那番判斷用來具體分析孫權現在的行為,便很好理解孫權的所作所為了。
一方面孫權對劉備表現出十分臣服的姿態,讓天下人都無可指摘他的“忠心。”
另一方面孫權不派遣使者向張飛通好,原因就恰恰在於糜暘與他,與江東有著血海深仇。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卻還遣使與糜暘通好,這是他“認錯”乃至於可以說是“卑微”的一種表現,這種行為是可以得到世人理解並支援的。
而若是糜暘對他的遣使通好行為表示抗拒,或者說如關羽一般辱罵拒絕的話,那麼天下人就會覺得糜暘不通情理。
同樣孫權可以藉助糜暘的這種不通情理行為,營造出一種他無可奈何,並因此感到惶恐不安的輿論效果。
畢竟糜暘目前不是寂寂無名的漢將,他乃是大漢中位高權重的一方都督。
糜暘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著大漢官方的態度。
而只要這種效果在天下人的心間成功營造起,孫權就可以為將來背叛大漢尋找到一個名義上的理由。
就如歷史上他背信棄義,轉而反叛曹丕一般。
要知道孫權歷史上在對曹丕這麼幹的時候,他名義上亦是魏臣。
歷史上鎮守荊州的關羽,亦被孫權這種作為所設計過。
及至後世,還是有一部分人認為孫權偷襲荊州是無奈之舉。
因為關羽太過驕橫,數次辱罵吳使,正如呂蒙所說的“關羽強橫,不可為盟友”一樣,這當然會“逼得”孫權下定決心偷襲荊州了。
表明上極盡卑微之舉引得世人同情,實際上心中打的卻是要背信棄義的準備,這便是孫權的勾踐之奇。
在關嫣的提醒下,結合歷史上孫權的種種行為,糜暘終於明白了孫權此舉對他的利害關係。
在明白這點後,糜暘用感激的眼神看向關嫣。
要不是有著關嫣的提醒,他可能就一時不慎中了孫權的奸計了。
孫權這人真擅長給人堆火堆。
同時糜暘心中對她的這個夫人的智慧,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
面對糜暘感激讚賞的目光,關嫣只是微微一笑。
她能看出這點並提醒糜暘,倒不是說她的智慧就比糜暘多。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糜暘當局者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關嫣自小在關羽身邊長大。
當年孫權第一次遣使拜訪荊州,荊州諸臣商討這件事的時候,關嫣正好陪侍在側聽到了當時一位智者的分析。
那位智者,便是如今的大漢丞相諸葛亮。
孫權的心思再如何詭譎,他瞞不住劉曄,自然也瞞不住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