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知道劉封心中的想法,可他卻不在意,他也不後悔當初的進言。

其實諸葛亮又何曾不知道,單單論能力的話,劉封遠在劉禪之上。

諸葛亮之所以會建議劉備“棄封立禪”,並不是出於後世有些人所猜想的那般,怕劉封繼位後他就無法獨攬大權了,也不是由於他跟劉禪的關係更親密。

當初諸葛亮投效劉備的時候,劉禪只是一襁褓幼兒。

在當世不滿十歲的孩童,基本都不會引起大人的過多注意,因為當世孩童的夭折率太高了,這也是孩童十歲前皆有賤名的緣故。

所以在諸葛亮投靠劉備的時候,劉封無論是從法理上,還是人情上都是劉備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由於這個緣故,當年劉備也曾讓諸葛亮教導過劉封一段時間,可就是有著這層經歷,讓諸葛亮看清了劉封的為人。

劉封是有才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他卻有著兩個令諸葛亮大感憂慮的地方。

第一個方面便是劉封的性格。

劉封雖有主見卻剛愎自用,性情果敢卻易燥易怒,這樣的性格成為一方大將尚且不穩妥,又怎麼能成為執掌一國命運的君王呢?

有時候亂作為,比不作為更加貽患無窮。

相反劉禪雖性情優柔,但他能懂得從善如流,禮賢下士,劉禪一旦成為帝王,要想做出多大的成就那自然是不可能,但在賢臣的輔佐下想犯下大錯,那也難得很。

兩相比較,性情謹慎的諸葛亮當然屬意於劉禪。

至於另一個方面的緣由,則是諸葛亮不想劉備百年後,大漢陷入內亂中。

劉封在法理上是劉備的繼子不錯,但他與劉備毫無血緣關係也是事實,這一點可能劉備不是太過在意,但劉封本人呢?

血緣方面的天然欠缺,肯定會讓劉封心有疑慮,這是人之常情。

而劉禪法理上是劉備的嫡次子,但在血緣上是劉備的嫡長子,這就難免會引起野心者的追捧。

縱算劉禪無與劉封奪位之心,但劉封在心中疑慮的影響下,登基後就不會對劉禪下手嗎?

甚至對那些在世的“弟弟”下手。

畢竟對劉封來說,將世上與劉備真正有血緣關係的皇子盡皆清除,這才能讓他的皇位永固。

以劉封的秉性來說,諸葛亮擔憂的很可能會成為現實,這種現實會將大漢拖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

外有強敵環伺,內若再發生內亂,大漢復興的夢想一定會失敗。

所以為劉備計,為大漢計,諸葛亮都不贊同劉封成為大漢的太子。

諸葛亮認為他的一切選擇,皆是為了大漢著想,至於他的選擇會不會引起劉封的忌恨,那不在他的考量範圍內。

劉封在將諸葛亮迎進劍閣後,便在大帳內再度參拜。

諸葛亮是大漢丞相,劉封只是一區區討寇將軍,哪怕他是大漢的皇子,但只要諸葛亮一進入劍閣就代表著接下來他都要聽從諸葛亮的指揮。

參拜之時,劉封語氣略微有些僵硬:“封拜見丞相。”

劉封不是個善於隱忍的人,他將他對諸葛亮的不滿,在語氣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要知道在諸葛亮未明確支援劉禪之前,曾受過諸葛亮教導的劉封,都是恭敬地尊稱諸葛亮為“恩師”的。

只是諸葛亮卻宛若沒察覺到劉封的情緒一般,在劉封對他參拜後,他便讓劉封先行退下了。

待劉封告退之後,一直在旁的鄧艾終於忍不住對著諸葛亮提及了他前段時日對劉封獻上的計策。

鄧艾倒不是要告劉封的狀,他只是想著劉封不同意,但諸葛亮肯定是會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