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說的“褒、漢可用”,指的是褒水與漢水這兩條流經南鄭的河流。

曹真當然是懂得劉曄意思的。

可就在懂得劉曄話中的含義後,曹真的臉上浮現起深思的神色。

片刻後,曹真便有禮有節地邀請劉曄與他一同入帳,絲毫不見方才他不願搭理劉曄的模樣。

劉曄對這點也見怪不怪了。

可能是榜樣的作用,曹家子弟自曹操以來,皆是心性涼薄之輩。

簡單點來說,便是一個人若是對他們有用,那麼他們就會毫不吝嗇奉上自己最深的敬意。

可若是一個人對他們無用,或者阻擋住他們前進的道路的話,那麼不管這個人以往立下多大的功勞,結局大多都是悽慘的。

不見荀令君乎?

正因為知道曹家子弟的秉性,所以劉曄為了不落下與荀令君一般的下場,他就只能讓自己處於有用的境地中。

在曹真的邀請下,劉曄跟著曹真身後進入帳內。

而在劉曄入帳之後,曹真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親自為劉曄搬來一座蒲團,讓他坐下。

待劉曄坐下後,曹真方才回到自己的坐席上,開口問劉曄道:

“君既有妙計,可細說。”

雖然曹真從劉曄的話語中聽出了他意欲水攻南鄭的謀略,但水火向來無情,沒有具體的謀劃,想要水攻南鄭又談何容易?

滔滔江水,有時候可不管你是漢軍還是魏軍。

聽到曹真的惠顧後,劉曄這才慢條斯理地說道,“大將軍可還記得當年武帝,是如何水淹鄴城的?”

劉曄的詢問,讓曹真的思緒不禁飄回到建安九年的那個夏季。

那一年的夏天,與今年一般炎熱。

那時正值袁紹新死,袁氏兄弟內亂,武帝曹操見河北有機可乘,便傾盡中原之兵北上,意欲一舉拿下鄴城。

可河北忠臣多,能臣也不少。

當年守備鄴城的,正是袁氏忠臣審配。

哪怕當年的曹軍實力如何雄厚,但在審配的見招拆招下,武帝還是一直拿不下鄴城。

當時的情況,與現在可謂是十分相似了。

在這種情況下,武帝只能想出了決堤漳河,水淹鄴城的計策。

只是不如許多當世人所知的那般,當年武帝水淹鄴城的計劃只能說算是成功了一半。

倒不是曹操不肯下功夫挖掘河道,實在是鄴城的城牆太過堅厚,漳河的水並未直接衝破鄴城的城牆。

當年的實際情況其實是,滔滔漳水在己方大軍的引導下,將鄴城圍了個水洩不通,直接斷絕了城內軍民求生的希望。

藉助這一點,才有後來的審榮開城獻降一事。

鄴城大戰時,正是曹真初次領兵的時候,那時候在現場縱觀曹操全場佈局的他,自是對當年的情形瞭解甚深。

可是正因為了解甚深,曹真將當年的情況代入到當下,他就很快發現了一點不對。

“當年袁紹新死,袁紹、袁譚互相爭權奪利,引得河北人心動盪,再加上漳水圍城,這才致使有人反正投誠。

可南鄭之局勢,與鄴城卻大不相同。

糜暘戰功赫赫,在逆漢威望卓著,加之他又是逆漢表拜的梁州牧,名義在他。

有他在南鄭一日,縱使我軍重施當年手段,恐南鄭城內亦無人會出城投降。”

曹真的這一點擔憂是很對的。

審配當年能力再高,卻終究風評不佳,加之又是以人臣的身份鎮守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