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鄧艾平定黃元之亂後,曾從黃元的身上搜出了一封信上交給諸葛亮。

從那封信中,諸葛亮得知了黃元之所以會毅然決然發起叛亂,與江東在背後的支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時諸葛亮就憑藉著對孫權的瞭解猜測出,孫權在這次南中之亂中,很可能不會只甘心於給予口頭支援。

後來交州士徽帶兵入南中的事,讓諸葛亮更加佐證了這點推斷。

所以在聽到有江東忠臣求見的訊息之前,諸葛亮是一直認為士徽帶兵入南中,乃是孫權的授意的。

可現在看來,這件事好似內中另有隱情。

懷抱著這點疑慮,諸葛亮讓人將營外自稱為江東忠臣的二人帶了進來。

這二人不是虞翻與孫桓,還能是誰。

當虞翻與孫桓來到大帳見到坐在上首的諸葛亮後,虞翻心中浮現了劫後餘生的感覺。

他是認識諸葛亮的。

虞翻與諸葛亮的相見源於當年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入江東遊說孫權一同組建抗曹聯盟。

在那場遊說中,諸葛亮舌戰群儒,將江東一眾俊傑辯駁的啞口無言,從而給當時的江東諸俊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虞翻亦是當年圍攻諸葛亮的群儒之一,甚至因為虞翻在江東士族中的地位,他當年可是江東的主力辯手。

正因為此,諸葛亮本來也是認識虞翻的。

可在初見虞翻時,諸葛亮一時之間還認不出他。

倒不是諸葛亮善忘,只是今日的虞翻顯得過於狼狽了。

遙想當年,虞翻奉孫權之命,引領十數辨士舌戰於他,那一日的虞翻是何等口吐蓮花,意氣風發,可今日的虞翻呢?

披頭散髮,衣衫破爛,哪還有半分名士風範,活脫脫就像一位路邊的乞者。

所以在虞翻自報姓名時,諸葛亮是十分詫異的。

後來在細細觀察之下,諸葛亮方才勉強接受了眼前這人是虞翻的事實。

虞翻哪怕再落魄也是當世有名的名士,諸葛亮在確認過虞翻的身份之後,便盛情邀請虞翻落座。

並且諸葛亮還讓人準備了吃食送進來。

至於一旁的孫桓,諸葛亮倒是沒有太多關注。

吊樓將軍,實沒必要與他太過熟絡。

在虞翻入座之後,他的眼中已然浮現熱淚。

之前數日的提心吊膽,與今日諸葛亮的盛情款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怎麼能不讓虞翻感到感動呢?

果然名士還是要跟名士相處才能得到足夠的尊重,似士徽之流,實在無法共事。

當身前食案上被擺滿了散發著香氣的美食之後,虞翻與孫桓再也按捺不住身體中的渴望,開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他們已經數日沒有好好吃過飯了。

至於狼吞虎嚥的舉動會不會影響名士風範,虞翻這時候可顧不上關注這個。

再超然的名士,本質也只是凡夫俗子而已。

諸葛亮並未打擾虞翻與孫桓的進食,他在虞翻二人進食的時候,自顧自地繼續處理起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