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在座諸臣心中有這樣的疑問,實在是當世諸葛亮還未有戰功在身。

在諸葛亮過去輔左劉備的時日中,諸葛亮是帶過兵的。

只是那幾次帶兵,諸葛亮更多的是充當類似監軍的職責,獨立統領大軍指揮作戰的經歷,目前諸葛亮還未有過。

誠然漢代對丞相的要求極高,文武雙全是最基本的配置。

可人對未知的事情,總是會抱有疑慮的。

對於殿內的諸大臣來說,諸葛亮南征一事的成敗,便是一件充滿了未知的事。

於是乎諸大臣心中的疑慮,就不可抑制的在心中瀰漫著。

丞相南征,成功了自不必說,可要是失敗了呢?

大漢可能頃刻間就會面臨傾覆的局面。

這樣的局面,殿內的每一位大臣都不願看到。

歷史上諸葛亮南征之時,可能朝廷上也有出現這樣的疑慮,但今世的情勢與歷史大不相同。

歷史上南征時季漢的名將要麼去世,要麼還未完全成長起來,故而最後也只能沒辦法選擇讓諸葛亮掛帥。

但現在大漢的情勢是,儘管近年來許多名將相繼去世,但依然還有著糜暘與張飛這兩位在。

相比於諸葛亮,殿內的大臣大多更願意相信戰功赫赫的糜暘與張飛。

於是乎就在諸葛亮在劉禪面前自請南征後,就有一部分大臣出身勸阻諸葛亮。

在一部分大臣的帶領之下,越來越多的大臣也加入勸阻諸葛亮的行列中。

他們不是不尊重諸葛亮,他們有勸阻的舉動,也是一心一意為大漢考慮。

而劉禪在看到有許多大臣出來勸阻諸葛亮後,他本來就在動搖的內心,愈發的六神無主起來。

劉禪可能沒有諸多大臣的深思熟慮,但他卻是個聽話的孩子。

旁人不知道劉備近來為何不主持朝政,他難道還能不知道嗎?

在之前劉備打算讓劉禪監國之後,他曾特地私下裡召見過一次劉禪。

在那次召見中,劉備並沒有傳授劉禪什麼治國的道理,他只是對劉禪叮囑道:

“丞相輔政期間,以父事之。

做好這一點,你便無憂。”

劉禪再傻,也知道劉備這番話的含義。

劉備就差直白地告訴劉禪,要緊抱好諸葛亮的大腿了。

正因為明白劉備話語中的含義,故而劉禪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是不希望諸葛亮南征的。

父皇染病需要靜養,表兄駐守在外,要是相父再離開了他的身邊,那以後朝廷上下他可以依賴誰?

有著這種想法的劉禪,在看到許多大臣都在勸阻諸葛亮後,他便也開口在朝會上第一次表達出他的看法:

“丞相身居輔政大任,孤一日離不開丞相。

不若急命調回梁州牧,反正據軍情可知,逆魏尚在籌備大戰期間,只要梁州牧能快速平定南中,那梁州亦是無礙。”

劉禪的這番話,體現了他對諸葛亮的依賴與對糜暘的信重。

劉禪並不清楚,平定南中四個字代表著怎樣的艱險。

他只天真的以為,只要召回糜暘那南中便是須臾可定之事。

既然如此,那梁州又何必太過擔憂呢?

劉禪在說完這番話後,用期待的眼神看向諸葛亮,他覺得自己的看法也頗有獨到之處。

可諸葛亮在聽完劉禪的話後,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的神色,但他還是極為恭敬地對劉禪一拜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