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章武二年十二月,剛剛帶領漢軍取得一場大勝的諸葛亮,在留下部分兵馬守衛僰道後,便帶領著其他大部漢軍乘勝追擊一路南下,來到了越嶲郡的闡縣之外。

當諸葛亮的大軍到達闡縣之後,由於僰道之戰的大獲全勝,諸葛亮在南中的威名大漲。

故而原本附逆於高定的闡縣縣長,在諸葛亮領軍到來的那一日,便立刻主動開啟城門迎接諸葛亮的大軍入城。

闡縣縣長的首鼠兩端自然瞞不住諸葛亮,可諸葛亮並沒有懲罰闡縣縣長的打算。

闡縣只是一個小縣,縣內連數百縣兵都難以招募,面對著勢大的叛軍,闡縣縣長當初附逆也是無奈之舉。

若是他不附逆,高定乃是彝族首領,他是很有可能做得出屠城這種事的。

況且闡縣縣長的選擇,與南中大部分縣長的選擇一樣。

南中的大部分縣治並非都心向叛軍,他們之所以會選擇附逆,只是在叛亂剛發生的時候,他們勢單力孤,在這種情況下附逆是自保的最好選擇。

當然若是僰道之戰諸葛亮敗了,那麼闡縣縣長肯定對高定亦會愈發忠心。

一正一反,皆因時勢而變。

諸葛亮不僅沒有懲罰闡縣縣長,還在言語上多加撫慰了闡縣縣長一番。

諸葛亮的態度讓闡縣縣長感激涕零不已。

見已經安撫住闡縣縣長,諸葛亮便指揮著萬餘漢軍入駐闡縣,修整城防,想著將闡縣當做他平定越嶲郡的一個臨時基地。

這也是諸葛亮安撫闡縣縣長的一個原因,由於接下來闡縣是他的臨時駐兵基地,那麼闡縣的安穩當然是頗為重要的。

而闡縣的安穩,離不開縣長這地頭蛇的大力支援。

另外他今日對闡縣縣長的態度,遲早會透過闡縣縣長的口宣揚出去。

待這件事傳遍整個南中後,聽聞這件事的其他各縣縣長,心中對諸葛亮漢軍的到來就不會太過牴觸。

有著這樣的心理,只要時勢繼續朝著漢軍有利的一方面發展,那麼南中將來就會有更多像闡縣縣長這般的人出現。

這便是諸葛亮對於南中之亂,在政治方面採取的攻心之策——只誅首惡,不問附從。

等安排好大軍入駐闡縣的事務後,諸葛亮便派出大量的斥候,探查著高定與孟獲的動向。

上個月僰道縣外那一戰,可以說給高定與孟獲的叛軍造成了有力的打擊,但那一戰尚不足以將這二人的部族都打散。

據後來打掃戰場收集到的情報可知,在僰道一戰中萬餘彝軍戰死者有千餘,被俘者兩千餘,剩下的將近七千餘人皆四散逃脫了。

在對敵軍的損失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後,饒是諸葛亮也曾暗暗感慨過:彝人果然善奔。

只是在感慨完之後,諸葛亮便意識到南中的平亂戰爭還有幾場惡仗要打。

若是與曹魏或者江東交戰,哪怕同樣他們的軍隊戰敗後逃逸的居多,諸葛亮卻不會有此憂慮,可南中的彝軍卻不同。

彝軍是以部族為基礎構成的一支軍隊,這樣的軍隊存在著軍紀不嚴明,訓練不充分的弱點,但它也有著十分顯著的優點。

這個優點便是他們對自己首領的歸屬感十分強,畢竟他們的首領實際上就是他們的大家長。

在這一個優點之下,魏軍或者吳軍若大量逃散了,可能很多就順勢不會迴歸軍中,就算迴歸也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可彝軍卻不會有這層擔憂。

依照諸葛亮的推算,不用多久高定與孟獲就會將自身逃散的大部分族人,重新收攏到一起。

而就在諸葛亮領軍進駐闡縣後的幾日後,他之前派出的斥候就回來將打探到的最新情報稟報給了他。

“高定、孟獲二賊敗逃至邛都,收攬潰兵,軍勢復振。”

這個最新情報代表著之前諸葛亮的所有推斷,都已經變為事實。